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烏恰縣黑孜葦鄉康西灣新村,村民瑪塔依·哈德爾一家連著兩天使用天然氣做飯,用了不到1立方米。自1999年中石油塔里木油田首次向新疆(庫爾勒市)供氣以來,已累計向五地州輸送天然氣200億立方米。
天然氣作為塔里木油田在南疆資源地的一個形象窗口,惠及南疆44個縣市,帶動了當地經濟發展,全方位提升了塔里木油田企業形象。
氣入萬家,百姓得實惠
塔里木油田不只是在南疆進行油氣勘探開發,更多的是在短時間內把探出的天然氣“變現”,送到百姓身邊,讓資源地感受到油氣開發帶來的實惠。
在天然氣產量持續增長的利好形勢下,塔里木油田發揮資源優勢、地緣優勢,在南疆打造出一張張具有鮮明塔里木特色的新名片。
南疆天然氣利民工程是中國石油援疆的“一號工程”,塔里木油田積極踐行央企社會責任,大力推進“西氣西用”,1998年6月先期建成輪南至庫爾勒市輸氣管道,1999年10月正式向庫爾勒市管輸天然氣,“氣化南疆”工程拉開序幕。總投資64億元的南疆天然氣利民工程于2010年7月在喀什正式開工,成為“氣化南疆”工程的延續和拓展。工程與先期投產的“氣化南疆”管道對接,形成環塔里木盆地的天然氣主干管網。
2013年7月30日,南疆天然氣利民工程投入運營,南疆400多萬各族群眾受益。隨著下游用戶的不斷增加,管網天然氣日輸量一路攀升,目前達到170萬立方米,去年冬季最高峰值達300萬立方米。南疆五地州百萬戶百姓從煙熏火燎的柴煤時代跨入天然氣時代,年天然氣用量近40億立方米,相當于節約600萬噸標煤。
“要是現在沒了天然氣,生活真沒了頭緒!币驗橛辛颂烊粴猓斔馈す聽柡椭苓叴迕竦纳畎l生了巨大變化,做飯、洗澡、供暖、汽車加氣……
全面普及,拉動經濟發展
1999年,庫爾勒市作為南北疆重要的交通樞紐和物資集散地,率先用上天然氣。有了氣源,庫爾勒市天然氣消費結構逐步多元化,城市天然氣用戶普及率達100%,聚集了巴斯夫、美克等700多家知名企業。市內公交車、出租車因“油改氣”這一“飲食習慣”的改變,使得快速發展的庫爾勒天空更藍了。
塔里木油田油氣資源開發及煉油化工相關產業作為新型工業化“尖兵”,對南疆地區工業增加值貢獻率超60%。憑借當地天然氣資源開發優勢,南疆五地州積極招商引資,加快實施優勢資源轉換戰略,一大批油氣裝備制造企業入駐,形成地方資源帶動地方經濟發展新格局。
天山腳下的拜城縣是西氣東輸主力氣源——克拉2氣田所在地。10年來,拜城縣依托天然氣開發,打造“中國天然氣之都”,縣財政收入從2003年的4000萬元增加到2014的11.9億元。
如今,在南疆環塔里木盆地崛起一座座石油新城——庫爾勒、輪臺、且末、沙雅、庫車……都因開發石油天然氣或進行煉化加工獲得空前的發展機遇。
隨著南疆天然氣鏈條的延伸與輻射,2014年,石油和天然氣對塔里木油田主要資源地——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阿克蘇地區的財政收入影響分別達到54%和56%,當年生產總值分別較1989年增長83倍和66倍。
綠色能源,提升幸福指數
藍天白云下,一輛輛綠色環保的CNG客車穿梭在庫爾勒市大街小巷。運行線路最長的26路公交車司機張民亮說:“幾年前,很少看到藍天,F在,藍天白云多了,這跟使用天然氣有直接關系。”
如今,南疆五地州各族人民取暖、做飯已經不再用木柴。昔日的木柴已經回歸到最原始的功能——保持生態平衡上,變成了讓戈壁更秀美、城市更舒心的綠色。
烏恰縣黑孜葦鄉康西灣新村百戶村民用上天然氣后,南疆的溫宿縣、和田縣、洛浦縣和墨玉縣等地農村天然氣入戶數已超5萬戶。天然氣進村,改善了農牧民生活條件,推動南疆農村走出貧困奔小康。
燃料的改變,給南疆帶來青山綠水。
“絲路明珠”喀什老城區有著2000多年的悠久歷史,居住著4萬多戶居民。2004年12月,阿克莫木氣田建成投產,開始向喀什、克州供氣。但老城區由于房屋陳舊,一直沒有通上天然氣。2009年以來,老城區房屋改造中,喀什市把天然氣入戶作為配套工程,讓“福氣”走進千家萬戶。
喀什是距離塔克拉瑪干沙漠最近的地區,然而千百年來,人們守著“氣盆”燒柴火。住在老城區的帕提古麗·米吉提這樣描述以往的生活:“一年做飯取暖要用掉2噸煤,50元一罐的液化氣用掉好幾罐,還得趕著毛驢拉柴!庇蒙咸烊粴,她的生活發生了大變化,衣服每天干干凈凈,還能每天洗上熱水澡。
據喀什環保局公布數據顯示,天然氣讓喀什二級以上浮塵天氣減少10天,森林覆蓋率由“十五”期間的2.94%提高至現在的4.02%,綠洲森林覆蓋率由過去的14.9%提高至現在的2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