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處湖南中部的雙峰縣、冷水江市、漣源市、新化縣,大山綿延,石嶺橫亙,是湖南的干旱重地。近年來,這幾個縣市因地制宜,走出了一條“開發與節約并重、建設與管理并行”的農村資源綠色發展之路。
雙峰縣是全國糧食生產大縣和生豬養殖大縣,年出欄3000頭以上的養豬場達30多個。有養殖必有污染,如何變污為綠、變廢為寶?該縣因勢利導推廣新能源,在沼氣池建設、太陽能熱水器使用、太陽能路燈安裝等方面堅持政府引導、農民自愿的原則,針對養殖小區和聯戶沼氣建設投入大、工程建設技術含量高的特點,確立了技術、管理、服務“三位一體”的內部管理模式。為加強沼氣池的建后管理及安全運行,該縣指定專人負責轄區沼氣安全管理工作,全面加強安全質量管理。
湘中的新化縣山綠水美,目前,新化縣有沼氣池2.8萬余口,小型沼氣池、聯戶小型沼氣池和聯戶沼氣池300余處,大中型沼氣池4處,太陽能熱水器3000余臺,鄉村服務網點100余處。
在瑯塘鎮譚家坊村富民養豬場,中型沼氣池正在向周邊60戶農戶供氣。據了解,新化縣大中型沼氣池項目建成投入使用后,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明顯。以“廣益”沼氣池為例,可年產沼氣37.44立方米,年發電量43.55萬千瓦時,有機堆肥4958噸,年創收益90多萬元,大大降低了面源污染,保護了土壤和地表水水質。
漣源是著名的產煤基地,黑土地、黑屋墻、黑面孔是漣源農村過去的真實寫照。近年來,該市對沼氣工程項目所產生的沼渣、沼液進行充分利用。在漣源,一個8立方米的沼氣池,年產沼液、沼渣25噸左右,可滿足0.2至0.3公頃無公害瓜菜的用肥需要,可減少20%以上的農藥和化肥施用量;沼液噴灑作物葉面,滅菌殺蟲,秧苗壯。沼氣項目農戶年均減少燃料、化肥、農藥等支出1500元左右。
管道沼氣是一種新型農村能源利用方式,農民由過去的單家獨戶、自給自足,邁進商品化、產業化的用能模式。2013年,漣源市先在石馬山鎮楠木村試點,投資40多萬元建了3個發酵池,向周邊農民家庭集中供氣。2014年,源頭沖村新建沼氣發酵池700立方米,對全村130戶全部裝表供氣。目前,漣源市以沼氣為紐帶,新農村用上“新能源”,新變化產生新環境。
“世界銻都”冷水江市地處湘中腹地。這里,已形成以S312沿線周邊鄉鎮區域為中心的太陽能路燈示范區,太陽能路燈普及率達70%。截至目前,冷水江市在140個新農村建設推進村推廣太陽能路燈10000余盞、太陽能熱水器5000多臺。
同時,冷水江市積極推進農村沼氣項目建設和農村垃圾氣化項目建設。據冷水江市相關負責人介紹,農村可再生能源建設,包括農村生物質能、太陽能、風能、微水電、地熱能等非化石能源的開發利用,是集生態、經濟、環保和社會效益于一體的綜合性公益事業。冷水江市農村目前使用的太陽能路燈按普通路燈日照明8小時計算,每盞路燈年可節電700千瓦時。同時,冷水江市農村使用沼氣后,對煤炭和薪柴的需求逐年減少,從源頭上遏制了濫伐薪柴的情況發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