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從國網山西省電力公司獲悉,2014年山西電網風電發量完成75.24億千瓦時,風電機組年平均利用小時1912.1小時。光伏發電量完成3.151億千瓦時,年平均發電利用小時達到1518.4小時,同比增加10小時。全網全年僅在春節等特殊時日段發生風電調峰棄風,其余未發生風電調峰棄風。成為全國富風“三北”區域棄風率最低的省網之一。
山西電網新能源經過6年的發展,截至2014年底,風電裝機容量已經突破485萬千瓦,躍居山西第二大發電電源板塊,光伏并網容量也達到40.5萬千瓦,按照后期規劃,光伏的增長也日趨提速。新能源裝機容量已占省調裝機的9%。新能源的波動性、隨機性和反調峰性對電網穩定運行帶來不可忽視的沖擊的同時,新能源場站暴露出的安全運行管理問題成為又一個制約新能源發展的瓶頸。為此,山西電力公司為解決這些問題依托管理提升,強化技術抓手,形成體系化的實用性管理機制。積極創新新能源安全管理“四位一體”機制,實現了三個全國第一:一是首次提出了新能源安全管理“四位一體”閉環工作機制。二是首次將初設審查和反措要求嵌入并網審查環節。三是首次提出了利用VQC協調控制動態無功補償裝置的控制策略。項目中采用PMU數據對新能源并網指標和運行特性進行監測和分析評價的方法對其它網省調有很好的借鑒推廣作用。同時積極踐行“三前四優”工作機制,前瞻研究、前沿服務、靠前站位,優先服務、優先并網、優先調度、優先消納,全力護航新能源發展。在新能源大的需求和發展環境中,連續三年實現“雙增兩高”目標:發電量與裝機容量同步增高,發電量增幅高于裝機容量增幅,風電利用率(機組年平均利用小時)高于火電等其他發電設備利用率。
近年來,山西省調結合自身工作特點,著手開展新能源安全管理的創新機制和技術支撐系統的創建工作。本著“理念引導、技術監督、管理促進”管理思想,樹立“安全是新能源充分利用的第一要素”的理念,山西省調通過大量調研,認真研究提升新能源并網安全的管理模式,緊扣并網安全管理中的核心環節,從并網前的“設計審查和反措要求”、并網過程中的“現場檢查和試驗驗收”、運行中的“監測分析和預警評價”、事故后的“分析處置和整改提升”四個環節入手,充分發揮各個專業的管理優勢,明確專業分工和流程節點,制定相互協調運作的安全管理流程,針對山西并網新能源場站實施全過程安全“四位一體”閉環管理。
據悉,山西電力將新能源電站不同階段安全管理中各自關聯的要素貫穿一體,以“點”貫穿形成“線”,最后形成循環閉式管理。依托D5000平臺上的新能源安全預警及智能評價分析系統,使新能源安全管理既有管理層面的閉環流程,又有大量真實的運行數據做比對分析,極大地提升了新能源并網安全的管理水平。去年山西電網未發生一起新能源電站故障引起的電網事故、未發生風電機組大面積脫網事故,全部并網風電場100%落實國調反措要求。實現了全網50座風電場的并網監測分析和評價,全面提升了山西電網新能源安全運行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