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國內一批開發時間較長的老油田,面臨著資源逐漸遞減和開采難度加大的問題,儲量接替矛盾日益突出、原油穩產壓力越來越大。但我國一直堅持走陸上技術積累、海上優先開發、進口體系保障的道路,石油供應保障不成問題
近日,有消息稱,我國每年原油產量最大的大慶油田,2015年計劃減產150萬噸,到2020年產量將調減至3200萬噸,年均減幅逾130萬噸。記者向相關單位求證,核實消息的準確性。
其實,近年來不僅大慶油田在減產,國內一批開發時間較長的老油田如勝利油田等,都面臨資源逐漸遞減和開采難度加大的問題。
“老油田產量遞減是符合自然規律的。”中國石油大學教授劉毅軍介紹說。
以大慶油田為例,大慶油田開發建設55年,累計生產原油22億噸,在實現年產原油5000萬噸連續27年高產穩產后,又連續12年穩產在4000萬噸以上。經過多年的開采,大慶油田也面臨許多現實的矛盾和挑戰。儲量接替矛盾日益突出,原油穩產壓力越來越大;主力油田水驅深度挖潛后進入快速遞減期,三次采油產量遞減幅度將逐年增加;盈利創效水平走低,油田開發和生產成本持續攀升;技術創新要求更為迫切,急需形成適應老區“兩特高”特高含水、特高采出程度開發技術系列等。這些都是老油田開采共同面臨的問題。
一邊是主力老油田在逐漸減產,一邊是石油需求量的不斷增長,是不是意味著我國石油供應將出現危機?
“在石油供應保障上不用擔憂,我國一直堅持陸上技術積累、海上優先開發、進口體系保障的道路,并且效果顯著!眲⒁丬姳硎。
隨著陸上技術的不斷積累,我國油氣的探明儲量不斷上升。數據顯示,2014年,我國探明油氣儲量繼續快速增長,全年新增石油探明地質儲量10億噸,天然氣新增探明地質儲量有望超過6000億立方米。
相對儲量的增長,國內的石油消費需求增長相對平穩。據中國石油經濟技術研究院初步測算,2014年,國內石油消費延續低速增長態勢,估計全年石油表觀消費量5.16億噸,同比增長3.3%,增速較上年提高1.1個百分點。
同時,2014年發布的《能源發展戰略行動計劃(2014-2020年)》,首次提出在南海建設千萬噸級別的大油田,因而海上油氣田的開發,也將成為我國石油保障的又一增長點。
由中海油提供的數據顯示,截至2013年底,南海西部的儲量和產量分別達到649.6百萬桶油當量和132284桶油當量/天,分別占中海油儲量和產量的約14.7%和11.7%。
在國內加大開采力度的同時,我國石油儲備戰略也在不斷完善。
廈門大學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表示,在國際油價不斷下跌時,更多采購國外原油比自己開采更合理。國內企業對原油加速進口,增加石油戰略儲備,利于國家能源安全。
專家指出,為了保障石油供應,我國已經構建起了西北的中哈油氣管道、東北的中俄原油管道、西南中緬管道和海上等4大油氣戰略通道。同時,正在加快石油儲備基地建設。國家能源局2014年11月20日發布的消息稱,國家石油儲備一期工程已建成并投入使用。國家石油儲備一期工程包括舟山、鎮海、大連和黃島等4個國家石油儲備基地,總儲備庫容為1640萬立方米,儲備原油1243萬噸。其實,早在2003年,中國就開始籌備石油儲備基地,規劃用15年的時間,分3期完成油庫等硬件設施建設,預計2015年形成相當于90天凈石油進口量的戰略石油儲備能力。
遼河油田創新驅動穩產29年
2014年,中國石油遼河油田原油產量1021.9萬噸,超計劃21.9萬噸,連續29年實現千萬噸有效穩產。
在老油田開發上遼河油田實施蒸汽驅、SAGD、化學驅、火驅、深部調驅等8大類重大開發項目,方式轉換項目實現轉入井組總數800個以上,原油采收率比原開發方式平均提高15%。
在生產運行上,中國石油遼河油田確定了40個重點開發方案。同時,通過多項改革措施進一步激發了企業質量效益發展的活力。
此外,遼河油田積極推進科技進步,承擔多項國家科技重大專項課題,研發出系列關鍵工具,促進了稠油有效開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