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山東省煙臺市生活垃圾處理場內,來自六區的生活垃圾運抵后,不再是過去的掩埋,而是投入到垃圾料坑內,經過干燥后進行焚燒,產生的熱蒸汽用于發電。這一全新的生活垃圾處理模式,從9月30日試運營后,每天都會產生35萬度電,除了處理廠自用外,每年可向國家電網提供7000萬度電。焚燒產生的煙氣經過無害化處理后排出,垃圾焚燒后的灰渣用于制作新型墻體材料,生活垃圾真正實現“變廢為寶”。
生活垃圾年貢獻7000萬度電“上網”
近日上午,一輛來自山東省煙臺市萊山區的垃圾清運車抵達開發區垃圾處理廠,在槽口處將垃圾卸進垃圾料坑內。9米深的料坑上方為透明玻璃,玻璃外,兩名工作人員操縱著抓斗,將干燥后的垃圾抓進爐膛內,爐膛內熊熊燃燒的火焰讓垃圾實現發電。在控制中心內,記者觀察到整個垃圾焚燒過程,每一個程序的時間、溫度都精確地顯示在屏幕上。市環境衛生管理處總工程師、科研所所長顏士全告訴記者,生活垃圾通過濕解、篩分后,有機質充分降解,焚燒物的含水率大幅降低,極大提高了燃燒熱值,只需通風加入氧氣,便可焚燒。記者看到,大屏幕上顯示燃燒產生的蒸汽溫度高達400℃以上,熱蒸汽連接兩臺9兆瓦的發電機組,實現余熱發電!皬9月30日發出第一度電,到現在每天約有35萬度電,保障廠區正常運營后,預計每年可提供7000萬度電到國家電網。”顏士全說,這相當于6萬噸標準煤的能量,減排溫室氣體5.4萬噸。
生活垃圾焚燒灰渣用于生產新型墻體
記者還了解到,生活垃圾焚燒后的灰渣用于生產新型墻體材料,垃圾滲瀝液經過膜處理后,可用于園林綠化,篩下物富含氮磷鉀,可做營養土,整個工程實現了資源的循環利用。相比于之前人工運輸、掩埋的處理過程,垃圾焚燒生產工藝連貫,處理過程僅為2—3個小時,并實現了機械化、自動化運行,使垃圾處理成為清潔的工業化生產。工程設計處理能力為1000噸/日,目前可以滿足六區產生的垃圾量!笆迤陂g再根據情況擴大處理量!鳖伿咳f。
焚燒發電使垃圾減量率達95%節省土地
垃圾焚燒不僅提供了新型能源,還結束了市區生活垃圾直接填埋的處理歷史。顏士全告訴記者,垃圾填埋這幾年每年占用13畝土地,焚燒發電后,垃圾減量率達到95%,僅剩5%的爐渣需要填埋,節省了大量土地。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六區生活垃圾產生量逐年增多。據介紹,煙臺2002年投資1.45億元建成了大型生活垃圾處理場,設計使用年限為20年,但按照目前市區垃圾產量的增速和處理方式來算,這個大型生活垃圾處理場將提前5年進入飽和狀態,若重新建設新垃圾填埋場投資需近3億元,而且選址非常困難,垃圾焚燒發電徹底解決了這一難題。
山東省煙臺生活垃圾綜合濕解二期工程采取特許經營(BOT)模式,政府不花一分錢,由煙臺潤達垃圾處理環保有限公司承建并運營,煙臺市城市管理局和市環衛處負責監管,30年期滿全部設施無償移交政府!袄幚磉M入循環經濟階段!鳖伿咳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