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家能源局公布了能源局局長吳新雄在全國“十三五”能源規劃工作會議上的講話內容。吳新雄在會議上提出了強化規劃引導、弱化項目審批的管理思路和優化能源結構、大幅提高可再生能源比重的戰略目標。
吳新雄表示,近年來,我國能源生產能力穩步提高,但能源形勢依然復雜嚴峻。數據顯示,2013年,我國單位GDP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8倍。能源結構中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費總量比重偏高,為90.2%,而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費總量的比重不足10%。毫無疑問,推進清潔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利用,將成為今后我國能源發展的戰略重點之一。
從全球可再生清潔能源格局來看,目前生物質能、風能、水力及太陽能為可再生能源領域內最主要的幾個板塊。而相比其他能源,以農林廢棄物等為主要燃料的生物質能受季節、氣候、天氣等環境影響小,具有不可替代的優勢。專家預計,未來生物質能將成為國家能源結構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成為環保能源行業“新藍!。
多重優勢明確發展預期生物質能前景廣闊
在美國,生物質能源約占全國能源供給量的3%,在國家能源結構中占據重要地位。相比之下,中國的生物質能技術發展起步較晚,據Wind統計,2012年我國能源消費結構中生物質能源占比不足1%,而原煤消耗仍高達約68%,國內生物質能開發利用仍有較大成長空間。
從能源儲備來看,中國作為農業大國,生物質資源十分豐富。據有關機構統計,我國每年各類農作物可產生秸稈6億多噸,其中可以作為能源使用的約有4億噸;全國林木總生物量約190億噸,可獲得量為9億噸,可作為能源利用的總量約為3億噸,開發潛力巨大。
從戰略定位來看,生物質能利用為解決環保問題提供了一條新思路。目前已成為公眾最耳熟能詳的大氣污染問題的霧霾,其一個重要成型因素即是露天焚燒秸稈。發展生物質能成為了各國應對全球氣候變暖、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重要手段,該行業也因此站在了新能源與環保業的交叉口,受到各界人士的發展支持和源源不斷的資金人才投入。
從社會價值來看,以農林廢棄物為生產原料的生物質能行業,為廣大農村人口創造了財富收益的可能。以生物質發電為例,一臺裝機容量為3萬千瓦的生物質發電廠,一年的發電量可以達到200GWh以上,新增產值上億元,年消耗農林剩余物約24-30萬噸,可為當地農民增加就業崗位1000余個,增加收入達到6000萬元以上。這種多方共贏的運作模式最大程度上為社會創造了價值,也成為了政府農村扶貧工程難得的落腳點。
生物質能作為唯一含碳的可再生能源,擁有巨大的應用價值。目前國內運用領域主要包括生物質發電、生物質供熱、生物煉油等。其中,生物質發電是當前發展較為成熟的能源利用形式之一。2003年以來,國家先后核準批復了河北晉州、山東單縣和江蘇如東等多個秸稈發電示范項目,頒布了《可再生能源法》,并實施了生物質發電優惠上網電價等有關配套政策,使行業得到了迅速發展。國能生物、國電集團、凱迪電力、光大國際、上海城投、中節能、廣東粵電等一批領先企業陸續開展了相關業務。數據顯示,我國生物質發電行業自2006年起進入首輪高速發展期,總裝機規模由140萬千瓦增加到2012年的800萬千瓦,復合年增長率均在30%以上。
而按照此前國家發改委能源局規劃,到2015年,我國生物質發電裝機計劃將達到1300萬千瓦,2020年將達到3000萬千瓦。對比此目標,目前生物質發電行業建設進度仍總體落后,在未來兩年將再迎發展高峰。
打通產業鏈關節建構生物質發電成熟商業模式
作為生物質能領域的后入者,我國生物質能行業雖然得到快速發展,但其發展并非一帆風順。2012年前后,生物質發電企業集體出現盈利虧損,行業進入震蕩調整階段。
業內資深人士分析,生物質發電行業的盈利困局不在于自身缺陷,而是產業化走在成熟度前帶來“階段性陣痛”。在2010年上網電價上調的利好刺激下,國內生物質發電行業迎來了躍進式的發展。然而在行業成熟度相對落后的背景下,這種發展競速必然不可持續,生物質發電企業的關注點必將重新集中到提升技術和運營上來。
申銀萬國研究報告分析認為,生物質能發電行業的產業鏈比較短,上游為資源行業和設備行業,下游為電網行業。由于國家優先上網政策,使得現階段生物質發電下游銷售不存在問題,影響行業發展的關鍵即是上游的原料采購管理和發電設備影響的能源轉化效率。
原料管理環節中收購難、存儲難是生物質發電企業發展中亟待解決的問題。在行業過快產業化的過程中,對規模的追求使得企業忽略了燃料收集體系的規范化構建,燃料采購價格和質量參差不齊。燃料端的混亂一方面增加了公司發電的成本,另一方面也降低了原料供應提供機組運行的效率。在這一背景下,能有效打通產業鏈條、構建穩定燃料收集體系的優質企業就有了脫穎而出的可能。
如當前國內生物質發電累計并網容量排名第一的武漢凱迪,其從2012年開始大力整頓燃料收購體系,建構了“村級點+大客戶”的燃料收集模式,在源頭端控制燃料品質,通過合同約束穩定供應量,擴大燃料收集范圍,有效穩定了原料收購價格和品質。該公司目前仍在繼續原料管理模式的優化探索,擬投資建設主營生物質原料的收集、加工、運輸及銷售等的燃料子公司。市場分析人士認為,燃料子公司的建立將實現公司的產業鏈的延伸,強化公司對燃料供應的管理力度,從而為生物質發電企業獲取更大的利潤空間。
持續研發投入核心設備技術不斷升級
除了對生物質能商業運營模式的不斷探索和開拓,從行業自身發展需求來看,通過不斷的技術革新,設計并應用能源轉化效率更高的鍋爐設備也是行業持續發展的關鍵核心。
從目前國內發展來看,我國生物質發電仍存在較高技術壁壘,所用設備大部分是專用設備,技術密集程度高,生產流程控制嚴密。而直接燃燒技術主要由鍋爐企業或其他相關企業自主開發,鍋爐設備成為發電企業的主要競爭要素之一。
當前發電企業主要通過自主研發鍋爐設備或通過合作模式取得先進鍋爐設備優先使用權,關鍵設備主要有引進技術、消化吸收和國內制造三種形式,以丹麥BWE公司技術,濟南鍋爐廠生產的爐排爐以及凱迪電力自行設計、國內鍋爐廠家分包制造生產的循環流化床鍋爐為行業主流。
從技術面來說,一代技術發電效率仍相對較低,生物質發電廠較難維持穩定盈利。而通過技術革新,部分領先企業已率先進入二代水平。從凱迪電力對外披露的數據來看,其自行研發的高溫超高壓循環流化床鍋爐度電燃料需求由一代的1.7公斤下降至1.32公斤,效率提升28.8%,目前正在開發三代生物質鍋爐度電燃料需求有望進一步下降至1-1.1公斤,較二代再提升30%左右。持續的技術升級將帶給我國生物質發電行業源源不斷的發展動力,逐步影響并改變著我國的能源格局。
在能源形勢嚴峻、生物資源豐富的大背景下,我國國務院、發改委、能源局等政府部門出臺一系列政策支持我國生物質行業發展。行業優質企業憑借自主創新和多年的潛心經營逐步突破了技術和運營兩大瓶頸,實現了生物質發電的穩定盈利。生物質能行業也孕育出環保能源領域的“新藍!,行業規模應用的時間點或已來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