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煤炭等化石燃料供應日趨緊張,具有節能減排和綠色環保等突出優勢的生物質能源成為能源界的“新寵”。作為我國最大的生物質鍋爐生產企業,近年來,濟南鍋爐集團借鑒和利用國外先進技術,將多年制造生物燃料鍋爐的成熟技術和寶貴經驗與自主研發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聯合爐排專利技術相融合,不僅引領我國生物質發電技術,還帶動國內可再生能源尤其是生物質發電產業的發展,
濟南鍋爐集團有限公司總裁楊栩說,煤炭、石油等傳統不可再生的能源不僅資源有限,而且很多具有高污染性,帶來諸多環境問題。相比之下,我國生物質能源潛力巨大,發展生物質能源既有利于調整能源結構,又有利于開辟農民增收渠道,對推進可再生能源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以生物質發電為例,基于生物質燃料本身所具有的低灰、低硫特性,以及生物質生長、燃燒過程中的零排放機理,它在氮氧化物、二氧化硫、二氧化碳及煙塵顆粒的排放上,分別是火電機組排放標準的1/5、1/10、1/28。
據測算,運營1臺2.5萬千瓦的生物質發電機組,與同類型火電機組相比,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10萬t/a。因此,發展生物質發電,逐步減少甚至替代煤炭發電,可明顯減少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排放,降低環境污染,可產生巨大的生態環境效益。
我國《“十二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明確提出,大力發展新能源等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其中將發展技術成熟的核電、風電、太陽能光伏和熱利用、生物質發電等,積極推進可再生能源技術產業化。
2013年,由濟南鍋爐集團完全自主研發的130噸/時聯合爐排生物質發電鍋爐在濟南平陰瑋泉生物質電廠成功投運,從運行效果看,全年連續運行在8000小時以上,鍋爐熱效率和燃燒效率等各項指標均達到或超過了設計要求。
濟南鍋爐集團副總工程師于照清介紹,聯合爐排生物質鍋爐的最突出特點是,它克服了國外水冷震動爐排生物質鍋爐定向燃料、不能燃用多種生物燃料的弊端,不受農作物市場變化的制約,燃料風險小,適合中國農作物多樣化的情況,尤其適合因季節變化水分含量高的農作物燃料。聯合爐排鍋爐所具有的調節性能好的特點,是其他單一爐排鍋爐所不具備和無法比擬的最大優勢;由于聯合爐排鍋爐在爐排后段采用了重型鱗片式或承載爐排片式鏈條爐排這種成熟的爐排技術,爐排片全部采用耐熱鑄鐵制造,從而使鍋爐變頻調速得到有效的控制,運行更加安全可靠。
于照清介紹,目前我國使用的生物質鍋爐從燃燒方式上看主要有三種:一是從丹麥BWE公司引進的先進技術——水冷震動爐排燃燒技術;二是循環流化床燃燒技術;三是濟鍋自主研發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聯合爐排燃燒技術。聯合爐排鍋爐與水冷振動爐排鍋爐相比,其突出優點是具有良好調節性能,可以燃用多種生物質,不受燃料變化的限制,大大降低了燃料收集風險。
楊栩說,濟鍋自主研發的聯合爐排生物質鍋爐在受熱面的高溫腐蝕、低溫腐蝕、防積灰等方面針對了我國國情,并借鑒了國外先進的水冷震動爐排相關技術,已被列入山東省技術創新第三批項目,在第三屆低碳山東成果推介會上,此產品受到廣泛關注。其技術先進性已經在濟南平陰瑋泉項目、濟南商河項目和貴州金沙等項目中均得到了充分驗證。
2013年10月,濟鍋聯合爐排生物質鍋爐順利通過了中國特種設備檢測研究院國家鍋爐壓力容器質量監督檢驗中心進行的鍋爐能效測試和鍋爐環保測試。測試結果顯示,在測試條件下,鍋爐產品熱效率達到設計要求(設計熱效率86%),排煙處過量空氣系數、排煙溫度符合TSGG0002-2010《鍋爐節能技術監督管理規程》規定的要求,各項指標完全達到和超過了設計值,鍋爐效率達86.61%。
實際上,濟鍋打造成低碳山東標桿企業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楊栩介紹,作為國內研制生物質鍋爐最早的企業之一,早在28年前,濟鍋就率先從污染重、煤耗高、效率低的燃煤發電鍋爐向潔凈煤發電鍋爐轉型,并與中科院工程熱物理研究所聯手,共同開發研制了國際上最先進的循環流化床發電鍋爐技術,得益于這項先進技術,濟鍋的主導產品國內市場占有率連續20多年高達50%以上,位居全國同行業之首。
在上世紀90年代初期,濟鍋為印度尼西亞一家公司研制了7臺混燒木屑和棕櫚殼的10噸/時生物質鍋爐,上世紀90年代末引進消化南非技術,研制了摻燒甘蔗渣的低熱值75噸/時生物質鍋爐,但因主導產品循環流化床鍋爐“一枝獨秀”,其生物質鍋爐技術始終沒有被列為重點進行發展。
進入21世紀,當化石能源逐漸趨于緊張、國家開始限制小火電機組、實施“上大壓小”、節能減排政策之際,濟鍋開始發力研制生物質發電鍋爐,努力打造“王牌”產品。2006年,濟鍋集團引進消化丹麥BWE公司先進的生物質發電技術,企業也開始由單一的潔凈煤發電技術向潔凈煤發電與生物質能發電兩大技術并舉轉型。
2006年初,濟鍋贏得了生物質發電的第一個國家級示范項目——國能單縣生物質發電示范項目,此項目總投資3.37億元人民幣,規劃建成后每年可燃燒秸稈20多萬噸,年發電量達1.56億干瓦時,相當于節省10萬多噸標準煤。截至2013年年底,這個投產7年的首個國家級生物質發電示范項目,向社會奉獻了超過10億千瓦時的綠色電力,遠超原定的發電量目標。
這一項目成功正值國家作出轉方式、調結構、發力治理霧霾污染的重大決策,緊跟國家政策的調整,為此濟鍋加大了開發研制生物質發電鍋爐的力度,一方面積極引進消化國外先進技術,另一方面大力開發研制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生物質鍋爐。其中,摻燒80%稻殼和花生殼的循環流化床生物質鍋爐2007年在江蘇投運;自行研制的75噸/時燃生物質發電鍋爐于2008年12月順利通過專家鑒定。與中科院工程熱物理研究所共同承擔的泉城學者項目——75噸/時生物質發電鍋爐,2010年順利通過專家鑒定并獲得70萬元的市財政經費補貼。
與此同時,濟鍋集團生物質流化床鍋爐入選《當前國家鼓勵發展的環保產業設備(產品)目錄》。近年來,濟鍋陸續為山東高唐、墾利生物質發電廠,河北威縣、成安生物發電廠,江蘇射陽生物質發電廠,黑龍江望奎生物質發電廠,吉林遼源生物質發電廠,河南浚縣、鹿邑等幾十家生物質發電廠研制了發電鍋爐,總量已超過100臺,占國內市場的50%以上,居國內同行業之首,市場越做越大,并榮獲“第三屆低碳山東標桿單位”和“2013年度低碳山東貢獻單位”稱號。
楊栩介紹,2013年企業銷售收入達到15億元,盡管今年遇到國內經濟下行壓力的影響,但全年生產任務早已排滿,工人正在加班加點完成訂單。濟鍋的生物質鍋爐不僅在國內獨占鰲頭,還出口到泰國、馬來西亞、巴基斯坦等國,累計出口額約5000萬美元,在燃燒效率、可靠性和燃料適應性等方面都能與歐洲產品一爭高下。
如今,濟鍋集團把“做世界最大生物質鍋爐研發基地”作為企業未來發展的目標,正通過不懈努力,向規模更大、更具實力的國際一流可再生能源技術和設備研制企業邁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