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18日,世界上最具建設挑戰性的輸變電工程——川藏聯網工程開工建設,這是繼青藏聯網工程之后,又一項穿越高寒、高海拔地區的重大輸變電工程。工程將聯接西藏昌都電網與四川電網,是國家“十二五”支持西藏的重大建設項目,是國家電網公司貫徹中央西藏戰略工作部署、落實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支持西藏經濟社會發展的具體舉措。
國家電網公司高度重視工程建設,與四川、西藏自治區政府聯合成立川藏聯網工程建設領導小組,國家電網公司董事長劉振亞出任組長,兩省區領導出任副組長。為強化對工程建設的指揮協調力度,國家電網公司組建川藏聯網工程建設指揮部,并于2013年8月進駐巴塘,全面開展施工準備工作。
2014年1月,國家發改委批復工程可行性研究方案。工程項目包括:新建鄉城至巴塘至昌都500千伏線路1009公里,新建昌都至玉龍、昌都至邦達220千伏線路512公里,新建巴塘、昌都2座500千伏變電站和邦達、玉龍2座220千伏變電站。工程總投資66.3億元。
川藏聯網工程是迄今為止世界上最具建設挑戰性的輸變電工程
一是施工環境惡劣,建設難度極其大。工程先后穿越巴楚河、金沙江、瀾滄江等河谷和高山叢林,沿線多為高山峻嶺和無人區,平均海拔3850米,最高海拔4980米,高山峻嶺地段約占65%,地形陡峭,線路起伏落差大,部分區域坡度在35°-65°,基本為懸崖。工程位于世界上地質構造最為復雜、地質災害分布最廣的“三江”斷裂帶,工程全線地質破碎區段長度2×175千米,破碎區段鐵塔共626基,地質構造異常復雜,地震、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災害風險隱患大,大型機具功能作用難以發揮,人工、機械降效嚴重,施工建設極其艱難。
二是交通運輸條件差,物料運送異常艱難。相比青藏聯網工程,工程設備材料用量更大,沿線運輸無鐵路、高速公路可利用。約40萬噸設備物資,包括鐵塔、高壓電抗器、主變壓器等大件設備, 需從成都、大理和麗江沿路途艱險的川藏和滇藏公路,超長距離運抵現場。沿途翻越多座海拔4000多米的大雪山及原始森林、冰川峽谷,人煙稀少,部分地段難以通行,阻車、斷通時有發生。特別是察雅至芒康約240公里的鄉村土路,道路狹窄崎嶇,行車異常艱險,卻仍需承擔超過10萬噸物資運輸的繁重任務。
工程全線約60%的塔位為車輛無法到達區域,只能架設輕型貨運索道。川藏聯網工程架設1.5t級貨運索道900余條,架設長度1100余公里,服務鐵塔基礎1800余基。單條索道最長4522米,最大單跨檔距1920米,最大單跨高差910米,最大懸傾角52度,最多支架21跨,索道架設規模前所未有。
三是高原生理健康保障困難。沿線大部分地區處于低氣壓、缺氧、嚴寒、大風、強幅射等區域,自然環境、氣候條件極其惡劣,極易引發肺水腫、腦水腫等高原疾病,治療及應急救援十分困難,確保參建人員生命健康任務艱巨。
針對地質災害和交通安全巨大風險,川藏聯網工程在國內電網建設中首次開展了地質災害和交通安全專項監理工作。針對施工區域生態脆弱,全過程、全方位開展環保、水保監理監測工作,確保藏區江河水源不受污染,動植物繁衍生息不受影響。針對工程沿線通訊盲區,裝備衛星通訊設備,建成了覆蓋全線的通信指揮系統,確保指揮暢通、協調有力。針對生命保障難題,在施工沿線建立26個醫療站點,配置了符合高原特點的救護車輛和醫療設施,安裝四個固定式高壓氧艙,并建成了覆蓋全線的三級醫療保障體系,確保建設者上得去、站得穩、干得好。針對道路條件惡劣,建立了“兵站式”物資運輸模式和工班制道路保通機制相結合的物資運輸保障體系。針對工程建設和運營特殊難題,開展了“施工難點突破、地質災害預防、管理效率提升、系統安全穩定、運行維護方便”等五大類17項研究專題,深入推進技術及管理創新。
川藏聯網工程是把黨的溫暖和關懷送到藏區百姓的“德政工程”、“民心工程”和“光明工程”
川藏聯網工程不僅將有力支撐西藏昌都和四川甘孜州南部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用電需要,結束西藏昌都地區長期孤網運行的歷史,并將從根本上解決西藏昌都和四川甘孜南部地區嚴重缺電和無電地區通電問題,為該部藏區提供可靠的電力保障,極大地支持其社會經濟發展,有利于改善西藏昌都和四川甘孜西南部人民的生活水平,對于維護藏區安全穩定具有重要的政治意義。同時,工程對優化電網結構,提高供電可靠性,滿足今后昌都地區水電開發外送需要,實現資源優勢轉化,促進藏區經濟社會跨越發展,增進民族團結,實現長治久安將發揮重要作用。
目前,2萬余名電力建設者陸續進駐現場,工程建設準備工作就緒。各參建單位決心克服各種困難,在艱險中保安全,在艱難中樹豐碑,確保按期完成工程建設任務,將川藏聯網工程建設成造福藏區人民群眾的光明工程,造?蛋偷募樘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