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2日,中國民航空局向中國石化集團頒發1號生物航煤技術標準規定專桉批準書(CTSOA),這是我國首張生物航煤生產許可證,標志著國產1號生物航煤正式獲得適航批準,中國生產的生物航煤產品正式邁入產業化和商業化階段。
生物航煤是以可再生資源為原料生產的航空煤油,盡管將地溝油等廢油“變廢為寶”是一件皆大歡喜的好事,但此事的難度也不容小覷。
有分析師認為,地溝油加工利用為生物航煤對核心技術、核心設備的要求極高,因此,與大規模批量生產還有很大差距。此外,由于原料來源尚不穩定,如果沒有大批量的、廉價的廢油,生物航煤的生產便無法實現規模效益。
中石化獲首張許可證
據了解,生物航煤是以可再生資源為原料生產的航空煤油,包括椰子油、棕櫚油、麻風子油、亞麻油、海藻油、餐飲廢油、動物脂肪等都可以用作生產生物航煤的原料。與傳統的石油基航空煤油相比,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幅度在55%以上,最高可達90%。
實際上,中石化早在2009年就啟動了生物航煤技術研發工作,開發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生物航煤生產技術。據了解,2011年9月份,中石化鎮海煉化杭州石化生產基地改造建成一套生物航空煤油工業裝置及調和設施,這是亞洲第一套生物航煤工業化生產裝置;同年12月份,該裝置首次生產出合格生物航煤。2012年10月份,又成功將餐飲廢油轉化為生物航煤產品。2013年4月24日,中石化1號生物航煤在上海虹橋機場成功試飛。
2012年12月份,中石化正式向中國民航局提交了1號生物航煤的適航審定申請。專家組歷時兩年最終審定認為,產品性能滿足實際使用要求,通過了適航審定程式和指標要求,具備商業化應用條件,可以頒發適航許可證書。到2月12日,中國民用航空局正式向中石化頒發項目批準書,可投入商業化應用。
“中石化生物航煤產品的出現表明我國企業在該領域的技術水平有大幅提升!敝型额檰柲茉葱袠I研究員周修杰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變廢為寶’的理念再度得到落實,這不僅能減少餐飲廢油的死灰復燃,還可以提高航煤產品的供給能力。該事件有望在業內引起生物航煤技術研究的風潮,其它企業、研究機構或將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財力進行技術攻關。
尚難大規模批量生產
而值得注意的是,盡管中石化獲得了生物航煤商業化應用的“門票”,但由于生產成本過高,大規模推廣仍存在很多困難。
中石化科技部副主任徐惠表示,以國際標準測算,生物航煤的生產成本是石油基航空煤油的2倍至3倍。
值得注意的是,據估算,全國每年可形成“地溝油”500萬噸-600萬噸,而1噸地溝油大約能產出0.9噸生物柴油。這意味著,以后“地溝油”可直接送生物柴油廠,減少回流餐桌。
一直以來,地溝油被人們深惡痛絕,可以說談地溝油色變。如果能將地溝油合理利用,可謂皆大歡喜。
因此,有業內人士認為,發展餐飲廢油作為生物燃料的主要原料,需要探討建立合理的補償機制,引導餐飲企業主動將地溝油送入正規渠道,切斷地溝油流向餐桌的通道。
同時,周修杰還表示,地溝油加工利用為生物航煤并非易事,其對核心技術、核心設備的要求極高,規模效應尚未顯現前,成本較低、產業化運作的可能性極小,龍頭企業也僅僅只是在技術方面取得了突破性進展,但這與大規模批量生產還有不小差距,整個產業的市場容量尚無法有效釋放。
他還指出,一方面,原料來源尚不穩定,如果沒有大批量的、廉價的廢油,則生物航煤的生產便無法實現規模效益,大規模推廣更是無從談起;另一方面,產業發展初期需要政策方面給予扶持,而當前我國在該領域的政策尚不完善,補貼政策、優惠政策、稅收政策還需要盡快完善和落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