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2代生物燃料技術仍不成熟,中國生物燃料應優先推進1.5代產品的商業化。這是記者從11月8日在北京舉行的中曰先進生物燃料研討會上了解到的。
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秦世平研究員表示,中國發展生物質能相對其他能源具有優先性。但目前2代生物燃料依舊停留在研究階段,結合中國實際情況,應充分利用非糧作物的木薯、甜高梁等作為第2代生物燃料乙醇纖維素類原料工業化前的替代原料,即1.5代生物燃料乙醇。
在1.5代生物燃料研究和應用方面,中國尚無商業化生產,但在研究方面取得了較大的突破。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國際合作部主任龐廣廉表示,先進生物燃料技術的研發在中國已取得重大突破,我國的連續發酵固體生產乙醇技術處于國際領先地位,相關示范項目正在穩步推進,已經建成了用玉米芯制備纖維素乙醇的萬噸級示范工廠,為進一步產業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也增強了發展先進生物燃料產業的信心。但如何提高纖維素制備乙醇的生產強度仍是一個重要問題。上海交通大學的白鳳武教授認為其生產強度比石油產品強度低兩到三個數量級。實際案例也證明了通過淀粉質或是纖維質原料制取乙醇技術上是可行的,但是經濟成本太高;下游產品分離能耗大;廢水量大,也影響了其商業化生產。
秦世平表示,為加快發展非糧生物質液體燃料,我國正在建設非糧原料基地和非糧生物液體燃料示范工程。到2015年,我國將建成木質能源林基地520萬公頃,甜高梁原料基地50萬畝,木薯類作物基地800萬畝,其他非糧能源作物基地30萬畝,滿足年產100萬噸生物柴油的原料需求,年代替化右能源140萬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