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2013年,資源產品價格改革進程不斷加快,難度日益加大,在油氣價格逐步理順的情況下,電價改革更是成為重中之重。5月“電價改革”內容被寫入發展和改革委《關于2013年深化經濟體制改革重點工作的意見》,業界普遍認為這是我國新一輪電力體制改革重啟的起點,作為電改核心的“電價”,也成為今年國家一系列相關政策的落腳點。
今年內,我國推進了多項涉及發電側上網電價和售電側銷售電價兩個方面的價格改革。這些新政為進一步發揮電力價格杠桿作用,促進電力體制改革,實現節能減排和經濟結構及能源結構調整,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都創造了有利條件。
——發電側:利用價格手段力促“環!卑l電
今年有關發電側的電改政策中,“環!钡母拍钐幪幍靡泽w現。首先,針對傳統的燃煤發電,發改委宣布自9月25日起將脫硝電價補償標準由每千瓦時0.8分錢提高至1分錢,并開始對發電企業的除塵成本予以適當補償。眾所周知,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煙粉塵、揮發性有機物等是影響空氣中PM2.5濃度的主要污染物,而這些污染物總排放量的近50%來自燃煤電廠。業界普遍認為,至此形成的“脫硫、脫硝、除塵”三方面的電價補貼政策,共同構成了我國火電上網較為完整的環保電價體系,將為燃煤發電企業切實緩解環保成本的壓力,更可謂是對減少大氣污染排放最實質性的措施。
其次,通過價格的手段優化電源結構,加大扶持新能源發電。推動環保電價的同時,發改委同時還再次宣布提高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征收標準,以滿足對可再生能源補貼資金需求的快速增長。據發改委有關負責人介紹稱,我國可再生能源附加征收標準從2006年的每千瓦時0.1分錢逐步提高到現行的每千瓦時0.8分錢,但目前籌集的資金難以滿足補貼資金需求的迅速增長,若不進一步提高標準,預計2015年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資金缺口將達到330億元左右。這對可再生能源發電企業電費結算和整個產業的健康發展將產生嚴重的不利影響。因此,國家決定將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標準由現行每千瓦時0.8分錢提高至1.5分錢。 與此同時,國家也在光伏、核電等具體領域進一步繼續推行標桿上網電價,強調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在新能源發電行業中的作用:7月將現行核電上網電價由個別定價改為對新建核電機組實行標桿上網電價政策;9月又進一步完善了分資源區制定的光伏電站標桿電價。這些政策將有利于在新能源發電的發展過程中利用價格信號引導投資,實現新能源發電產業的合理布局和資源的優化配置。
——售電側:簡化電價分類,鼓勵用戶直購
與發電側相對應,年內國家在售電側的電價改革方面也進行了多方探索。
規范銷售電價分類結構,推動差別定價機制。發改委7月提出規范銷售電價分類結構,將現行主要依據行業、用途分類,逐步調整為按用電負荷特性為主分類,把現行居民生活、非居民照明、商業、非工業、普通工業、大工業、農業生產用電價格等8大類銷售電價,逐步歸并為居民生活、農業生產、工商業及其它用電價格3個用電類別,每個類別之下再按照用電負荷特性進行分檔。
業界分析認為,簡化銷售電價分類的改革既明晰了電力普遍服務的責任,同時也增加了其他用戶的電價選擇權,有利于減少交叉補貼,促進公平負擔;而在不同分類下按電壓等級分檔定價,能更科學地反映不同電力用戶用電特性和供電成本差異,更大程度發揮價格信號調節市場供求的作用。
鼓勵用戶直購,建立市場化價格聯動機制。8月新組建的國家能源局發布通知,根據國務院辦公廳“取消和下放包括行政項目審批權”的要求,有關部門對于電力直接交易試點將不再進行行政審批;2013年10月28日,國家工信部和能源局又聯合發布《關于規范電力用戶與發電企業直接交易的通知》,明確提出支持各地開展規范的電力用戶與發電企業直接交易。在政策推動之下,此前僅在小規模試點的直購電模式開始在全國范圍內逐漸擴容。
用戶直購電模式是指大用戶與發電企業或獨立供電企業直接簽訂購銷合同,進行電力購銷交易的一種特殊行為,以供需直接見面為主要特征。用電企業和發電企業直接對接,一方面增加用電企業的自主選擇權,另一方面也促進了發電企業間的有效競爭,更加有利于通過市場形成和建立科學合理的電價機制。同時,由于直購電繞開了電網的“售電壟斷”,更被業內看做是推進電力改革的重要突破口之一。
——電價改革深化仍亟待推動
當前,“促成市場化的電價形成機制,建立以競價上網為核心的電價體系”已經成為電價改革較為明晰的努力目標。根據此前的媒體報道,正在醞釀中的新電改草案將把“推廣直購電”和“對電網企業進行改革”作為推動“競價上網”市場化電價機制的切入點。
盡管新路徑下包括價改在內的電力體制改革勢在必行,卻也依舊面臨重重挑戰,因而業內也更加期待即將召開的十八屆三中全會能夠為改革定調,推動電價改革與電力體制改革的協調深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