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中歐光伏價格承諾方案的實施給了人們積極的心理預期,國內光伏市場已有起色,但這一產業90%以上市場在國外特別是歐美等地區,未來走勢仍存在不穩定、不確定性,迫使人們不得不靜下心來,作出理性的反思和研判。
價格承諾如何落地?企業心中無底
就在國內光伏企業紛紛厲兵秣馬準備重返歐洲市場之際,一些業內人士有了新的擔憂。
海潤光伏科技副總裁李紅波算了一筆賬,按照價格承諾方案,中國光伏出口歐盟最低價為0.56歐元/瓦,事實上,我國的光伏生產成本已與日本、韓國、我國臺灣以及東南亞地區國家相差無幾,而這些國家地區出口歐盟的價格可以是0.53歐元/瓦甚至0.52歐元/瓦,歐盟進口商很可能把采購訂單下給中國以外的供應商。
蘇州阿特斯全球市場高級總監張含冰有著同樣的擔憂:“你定的價格是0.56歐元/瓦,歐盟消費者憑什么非要你的貨不可?”
8月6日價格承諾方案實施以來,我省幾乎還沒有光伏企業拿到歐盟新訂單。張含冰告訴記者,“我們只是小批量發點貨,探探路,看看新機制下出口歐盟的路該怎么走!
一位業內人士坦承,價格承諾短期是利好,長期卻未必。這段時間出口歐盟的光伏產品基本上屬于前期沒完工的項目,而價格承諾到底效果如何,就看能不能接到新訂單!澳0.56歐元/瓦的價格和其他國家競爭,會出現兩種可能:一是給進口商0.06歐元傭金,與競爭對手價格拉平;一是把我們的光伏產品拿到第三國‘兜一圈’,再以有競爭力的價格出口歐盟——而這兩種做法,都讓價格承諾失去了實際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