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聳立在峽谷間的巍峨大壩,不只是鋼筋混凝土鑄就的龐然大物,也是一個充滿活力的“生命體”。記者日前在中國長江三峽集團公司投資建設的溪洛渡電站采訪了解到,這座世界第三大水電站正在打造“智能大壩”。
溪洛渡水電站位于四川省雷波縣(左岸)與云南省永善縣(右岸)接壤的金沙江溪洛渡峽谷中,是一座以發電為主,兼有攔沙、防洪和改善下游航運條件等綜合利用效益的巨型水電站,工程規模僅次于三峽,位居全國第二位、世界第三位。這樣一個巨型建筑,僅混凝土澆筑倉位就多達2400個,高峰時期施工現場工作人員近2萬人。
為了有效管理建設現場,讓大壩“生產過程”有據可查,溪洛渡電站建立了龐大的數據庫系統,讓每一個生產數據都記錄在案。以大壩澆筑為例,從最開始骨料和水泥的配比到拌和的時間和人員,從分配裝載司機到通過哪座纜機送達倉面,從倉面的具體壩段和高程位置到監理人員姓名……每一罐混凝土從原始環節到結束都做了繁雜的數字記錄。目前,大壩數據庫已經存儲了上千萬條數據,數據存量近10G。
為了更好地利用這些生產數據,溪洛渡電站打造了能夠對數據自動進行管理和分析,找出其中規律并提出優化解決方案的“智能大壩”系統。例如,以往對大壩溫控方案的優化分析,需要把數據整理后交給科研人員,結合施工方案建模、做仿真分析,最后得到優化的解決方案。這不僅需要多方協調,分析成本較高,而且一旦現場環境發生變化,無法及時進行調整優化。有了“智能大壩”系統,計算機就會按照設定的程序自動對系統內的數據進行分析,并給出最佳的解決方案?梢哉f,“智能大壩”給現實中正在成長的大壩裝上了一個“聰明的頭腦”。
據了解,目前在中國水電施工領域僅有溪洛渡水電站一座大壩建立了“智能大壩”系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