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行業資訊 政策法規 產業市場 節能技術 能源信息 宏觀環境 會議會展 活動圖庫 資料下載 焦點專題 智囊團 企業庫
能源信息  中國節能產業網 >> 能源信息 >> 生物質能 >> 正文
陜西秸稈機械化綜合利用潛力巨大
來源:全球節能環保網 時間:2013-8-22 15:23:20 用手機瀏覽

    秸稈焚燒一直是政府關心、社會關切、媒體關注的熱點問題。陜西省農民的耕作習慣是每到夏秋兩季農作物(主要是小麥、玉米、水稻)收獲后,由于搶時播種,田間地頭殘留秸稈以焚燒的形式來處理,造成嚴重的燒毀樹木、污染大氣環境,影響人們的身體健康。據初步統計,全省主要農作物播種面積5116.28千公頃,每年可產生秸稈3000萬噸。其中小麥、玉米、水稻三大作物約為2000萬噸,占秸稈總量的65%。據專家測算,每利用1噸干秸稈可減少廢氣排放250立方米,如果通過機械化綜合利用秸稈,全省每年可減少75億立方米廢氣排放。

    近年來,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環境保護和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工作,明確提出要充分利用農作物秸稈,發展循環經濟,改善生態環境,促進農民增收。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綜合統籌,板塊推進,面上示范,整體提升”思路和還關中一片藍天的總體目標,省農機局確定了57個秸稈禁燒區和重點利用區域,采取“加強領導,落實責任,集中財力,板塊推進”的辦法,重點研發秸稈綜合利用設備,推廣秸稈機械化綜合利用技術,扶持秸稈專業合作社,秸稈焚燒現象得到有效遏制,秸稈利用實現了歷史性跨越。截止2012年底,全省共推廣秸稈綜合利用機械23萬多臺,推廣玉米免耕硬茬播種、旋耕播種、秸稈還田面積750萬畝,年加工秸稈青貯、微貯、黃貯和干貯飼草900多萬噸(折合利用面積450多萬畝)。建立近百個萬畝示范田、千畝示范基地,扶持建設了120多家秸稈機械化綜合利用合作社,全省秸稈加工利用企業和加工戶達3000多戶,其中加工利用秸稈在500噸以上的達到1023戶,3000噸以上的達到38戶,帶動秸稈機械化加工農戶18000戶,形成了秸稈機械化綜合利用技術規范。小麥秸稈撿拾打捆技術全面推廣,涌現了一批秸稈利用企業和大戶,帶動和促進了秸稈資源的充分利用,秸稈資源利用產業化發展初具規模,成為農民增收的新亮點。全省小麥、玉米秸稈機械化綜合利用面積達到2250萬畝,機械化綜合利用水平達到65%,整體工作走在了全國前列。

    秸稈機械化綜合利用技術的推廣,取得了明顯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一是增加了農民收入。23萬臺秸稈綜合利用機械投入“三夏”、“三秋”生產,既可季節性吸收大量勞動力,又可為種糧農民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使60萬農民收種季節直接從事1500萬畝機械作業,回收900萬噸飼草,為農民增加收入10億元以上;二是培肥了土壤肥力。玉米硬茬播種、旋耕施肥播種、秸稈還田1500萬畝,使1000多萬噸秸稈直接還田,相當于施入N、P、K肥料100萬噸,有效地減少化肥投入,促進了有機農業的發展;三是減少了廢氣排放。將全省2250萬畝的小麥、玉米秸稈科學合理利用,每年減少約3.36億立方米廢氣排放,促進了全省農業的節能減排工作;四是促進了畜牧業的發展。通過機械加工,每年可生產900萬噸飼草,可滿足90萬頭牛飼草用量,節約糧食約100萬噸,提高畜牧產業效益,推進畜牧產業良性發展;五是節約了資源。水稻油菜等一部分秸稈作為工業原料,生產板材、秸稈發電,保護了森林資源,實現了資源利用最大化。

    陜西省農作物秸稈機械化綜合利用工作雖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目前利用率才剛剛過半,有些作物秸稈利用還未取得實質性突破,一些地區工作仍然很薄弱,尤其是新機具研發、試驗、示范、推廣的任務還非常繁重,需要加大力度,繼續抓好組織實施。

 


分享到:
相關文章 iTAG:
陜南首家生物質能發電項目開工
吃不飽賣不掉 生物質發電企業叫苦不迭
今夏安徽省秸稈綜合利用率超過七成
大力推進秸稈禁燒和綜合利用 秸稈發電財政獎補政策出臺
安徽省預計明年底將建成23個秸稈電廠
安徽廬江利用秸稈發電凈化環境
別讓秸稈“無情燒” 生物發電企業還沒“吃飽”
生物質發電叫好不叫座 國能生物股權再變
頻道推薦
服務中心
微信公眾號


CESI
關于本站
版權聲明
網站合作
網站幫助
聯系我們
網站服務
金融服務
項目對接
技術推廣
最新活動
郵件訂閱
中國節能產業網致力于打造節能領域最高效的技術、項目、資金一站式服務平臺。
©2007-2015 China-esi.com
湘ICP備12011889號
節能QQ群:39847109
頂部客服微信二維碼底部
掃描二維碼關注官方公眾微信
heyzo一本久久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