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極探索“秸稈禁燒”長效機制,以秸稈、稻殼等農作物廢棄物為燃料,一年可消耗當地農林廢棄物25萬到30萬噸,一年可發電1.8億到2億度左右
午、秋兩季,在收獲糧食的同時,也產生大量秸稈。每逢此時,為趕農時,秸稈往往被一把火燒掉,農民再犁田耙地,便要種下一茬糧食了!敖斩捊麩币殉蔀檗r村午、秋兩季的老大難問題,屢禁不止。
秸稈焚燒既污染環境,又浪費資源,這一“痼疾”存在的根源在于秸稈綜合利用率不夠。如今,淮南引入“生物質能”發電廠,以秸稈、稻殼等農作物廢棄物作為“生物質燃料”來發電,提高秸稈等農作物廢棄物的綜合利用率,探索“秸稈禁燒”長效機制。
淮南市凱迪綠色能源開發公司位于淮南市潘集區平圩鎮,公司的“生物質能”發電廠便是以“生物質燃料”提供熱能,再轉化為電能。6月間,記者來到這家發電廠,在燃料堆場上,記者看到堆場上滿是打捆的麥秸稈及大量的稻殼,還有一些建筑工地廢棄的木模板、竹籬笆等,公司燃料部門相關負責人張偉介紹,這些“生物質燃料”是清潔能源可再生利用,因此,生物質能又被稱“綠色能源”,包括秸稈、稻殼、樹木、青草及其它農作物廢棄物等,利用生物質再生能源發電是解決能源短缺的途徑之一,開發“綠色能源”已成為當今世界上工業化國家開源節流、化害為利的重要手段,特別對保護環境的貢獻很大。
據估算,一噸秸稈燃料約合3000大卡。為此,凱迪綠色能源公司與潘集區達成秸稈收購協議,開展秸稈的有效收集利用,既避免了秸稈的“一燒了之”,更解決了企業生物質發電燃料供應問題。
還在前期的麥收季,潘集區環保局及平圩鎮政府以“標本兼治,疏堵結合”的原則開展秸稈禁燒督查時,特地引領記者到田頭觀看麥秸打捆、并將打捆麥秸由凱迪綠色能源公司回收的情況。只見在一塊已經收割完的麥地里,當地村民平家寶正開著拖拉機帶著一臺打捆機在地里來來回回地跑,只用五、六分鐘的時間,便將一畝地里的小麥秸稈打成數個秸稈捆。平家寶告訴記者,“秸稈打捆機經過機械的帶動傳輸,便把麥秸擠壓在機器里,然后上面有繩子,自動打結,把它打成一捆一捆的,一捆大概有15公斤!倍迕裼嘈蛮i則把打捆的麥秸送往廠里回收,“一車能拉四五百斤,麥收季就天天往廠里倒轉!
打捆回收的麥秸無疑減少了秸稈焚燒量,又為發電廠儲存了燃料。平圩鎮副鎮長陳明廣介紹,麥收期間,在鎮政府協調下,凱迪電廠以每斤0.13元的價格回收,并為打捆機手提供技術指導,這樣,打捆機手及運送打捆麥秸人員每天都能獲得幾百元的收入,積極性很高。一畝地中,少則有二三百斤秸稈,多則有三四百斤,有了回收利用途徑,“秸稈禁燒”的壓力大大減輕。凱迪電廠張偉告訴記者,淮南凱迪2×15MW生物質能發電項目利用當地豐富的黃色秸稈等“綠色能源”作為燃料發電,一年可消耗當地農林廢棄物在25萬到30萬噸,其中麥草和稻草這種秸稈在60%到70%左右,也就是說在15萬到20萬噸左右,可年發電量1.8億到2億度左右。
潘集區環保局副局長劉勇表示,潘集區是農業大區,在小麥豐收的同時也產生了大量的麥秸,在秋季還會有稻草等農作物廢棄物。往年,這些東西往往“一燒了之”,今年,潘集區引入“生物質能”發電廠,積極為秸稈找“出路”,開展秸稈的有效收集利用,既避免浪費污染環境,又解決了電廠燃料供應問題,這是一舉多得的好事!敖斩捊麩辈粌H要堵,更要疏,要引導農民在秸稈打捆、秸稈還田、粗飼料加工、秸稈壓塊、套種漚肥、集中堆放等方面進行秸稈綜合利用,積極探索“秸稈禁燒”長效機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