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產能的不斷擴充,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硅業分會警示,多晶硅生產擴產可能出現階段性產能過剩。
最近,關于企業布局多晶硅的新聞頻頻吸引著大家的關注。
12月18日,大全新能源子公司新疆大全與包頭市簽訂項目投資協議,計劃建設總產能為20萬噸的太陽能行業多晶硅項目。
而在此前2天和4天,也就是12月16日和12月14日,信義晶硅(香港)和江蘇陽光集團宣布:前者將透過其中國附屬公司在云南曲靖開展多晶硅項目,估計年產能為6萬噸,未來將提升至20萬噸;后者則擬在內蒙古烏拉特前旗投資建設10萬噸多晶硅、15GW單晶拉棒、15GW電池組件及光伏電站項目,總投資351.5億元。
從12月14日至18日這短短5天的時間里,就有3家企業投資36萬噸的多晶硅產能。
企業對于多晶硅的布局步伐之密集,產能擴張之多,可見一斑。事實上,自去年底以來,諸多企業在多晶硅生產環節進行布局。其中,還不乏新進入者。
企業家的眼光是敏銳的。之所以有這么多企業、這么密集地在多晶硅產能方面進行布局,主要還是有利可圖,而且是高額利潤。
據中國光伏行業協會的統計,2021年1-9月,由于工業硅、純堿、等部分原材料因能耗雙控而造成供應短缺,價格上漲。其中,硅料價格就上漲了165%。(截至目前,各環節供應鏈價格均有所下滑。)
上游價格的上漲最終必然會傳導到終端,進而影響裝機量。中國光伏行業協會的數據顯示,2021年1-10月,光伏發電新增裝機29.31GW,同比增長34%,其中分布式裝機19.03GW,占比64.9%。
雖然從數據來看,增長的幅度也算比較大,但依然沒有達到大家的預期。中國光伏行業協會在12月15日下調了2021年中國光伏裝機規模預測,由55-65GW下調至45-55GW。
這一點毋庸置疑:如果沒有這一輪的價格上漲,2021年中國新增光伏裝機量必然會比實際的高。
盡管國內市場發展不及預期,但好在海外市場實現高速增長,進而拉動國內制造端繼續保持快速增長。其中,2021年中國前三季度多晶硅產量達36萬噸,同比增長24.1%。
另外,一個重要的原因是這些企業對于雙碳目標下光伏產業的發展充滿信心。多晶硅為光伏行業的關鍵原料,廣泛用于生產傳統太陽能電池。隨著光伏產業的發展,中國多晶硅產量已經由2017 年24.2 萬噸增至2020 年39.2 萬噸。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硅業分會預計,2021年多晶硅產量達到48萬-48.5萬噸。
▲數據來源:德國研究公司Bernreuter Research
中國光伏行業協會名譽理事長王勃華預測,2022年光伏裝機在國內光伏發電巨大項目儲備量的推動下,將增至75GW以上。相比于今年的預測裝機量,上述預測意味著明年可能會有36%-66%的新增裝機增長空間。
這也意味著會有更多多晶硅的需求。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硅業分會根據各主要企業的規劃進行初步統計,到2022年底,中國多晶硅產能為100萬噸/年,預期當年產量70萬-75萬噸,如果考慮到海外產能供應,可以滿足全球230GW左右的裝機量需求。TrendForce的最新研究報告預測與這一規模相匹配:在產銷有序發展下,2022年預計新增光伏裝機達200-220GW。
從長期來看,未來中國多晶硅產能將達到250萬噸/年以上。面對產能的不斷擴充,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硅業分會警示,多晶硅生產擴產可能出現階段性產能過剩。在限電限產、碳達峰碳中和等的要求下,多晶硅這種高耗能產業,一定要進行布局的調整,加大研發和創新的力度,降低成本,才能在未來具有更大的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