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光伏產業成為全球優勢產業,垂直一體化已成為組件企業共識,我國排名前列的組件企業基本都已完成一體化布局,后來者也不例外。
11月30日,大恒能源宣布旗下子公司安徽晶天新能源科技有限責任公司首批量產182硅片成功下線。此舉意味著大恒能源完成硅片-電池-組件的垂直一體化布局,在未來的競爭中擁有更強的主動權。
資料顯示,大恒能源成立于2009年,專注于智能光伏系統技術研發、設備制造、電站建設與運維服務。先后獲得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工信部“兩化融合”貫標單位中國新能源企業100強等榮譽。
產品包括智能光伏組件、智能光伏系統、智慧光儲系統等系列,并得到海內外權威認證機構的認可,產品足跡遍布在德國、印度等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實力不俗。
由此可以看到,大恒能源跟此前我國的大部分光伏企業一樣,以光伏組件為起點,才逐漸向上游進行布局。但也僅限于光伏組件和電池,卻并未涉及到硅片。
在此背景下,同處安徽省,且專注于太陽能硅片研發、生產與銷售為一體的企業晶天新能源就進入了大恒能源的視野。
今年6月30日,大恒能源正式收購晶天新能源100%股權。11月12日,大恒能源與安徽巢湖經濟開發區管委會就“合肥大恒智慧能源智造基地”項目達成合作。據悉,該項目總投資20億元,規劃建設4GW光伏組件與光伏電池生產基地。
直至11月30日,晶天新能源的首批182硅片就已成功下線,標志著大恒能源具備了垂直一體化能力。根據大恒能源的光伏組件產品來看,目前僅有166和182組件,因此晶天新能源很有可能也不具備生產210硅片的能力。
如今,我國光伏企業競爭已進入白熱化階段,硅片-電池-組件的垂直一體化能力對于頭部企業而言,幾乎已是標配。隆基等企業甚至已通過合資方式將一體化提升至硅料環節,晶天新能源首批182硅片下線,對于大恒能源確實是個突破,并也只是一個起點,想要在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還需要更多的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