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商業動作上一向敏感且奉行“行動派”的晶科能源,對于原材料的采購發生了新的動向。
8月17日,晶科能源(JKS.US)宣布,其主要運營的子公司晶科太陽能有限公司與瓦克化學股份有限公司(Wacker Chemie AG,下稱“瓦克”)簽署了一項長期多晶硅供應協議。
根據協議,瓦克將從2021年9月至2026年12月向晶科供應超過7萬噸多晶硅,采購價格將根據市場價格確定。瓦克將為晶科保留商定的產能,并從其在德國和美國的生產地點供應多晶硅。此前尚未有類似消息(即晶科大手筆海外采購多晶硅)發出過。
晶科能源首席執行官陳康平表示:“通過鎖定來自瓦克的我們將確保我們的產品的高質量原材料來源的可靠性,以及我們穩定供應給全球客戶的高效產品!蹦茉匆惶柗治稣J為,此舉或是晶科為了應對有關“發難”而來:即美方將可能限制那些使用中國產硅片等原材料、在東南亞部分地區加工成電池組件的公司,這也被稱之為“反規避”。
如果晶科繞道美國和德國采購多晶硅的話,一方面可能是為了向海外晶科工廠供應多晶硅;另外,也等于是在源頭上作出一些改變,讓美國人的非合理“指責”更是無從下手。
晶科能源向瓦克化學采購多晶硅也實則提升了這家德國化工企業的產銷力,目前瓦克的有效產能約在8萬噸左右,美國和德國分別是2萬噸和6萬噸。大客戶晶科的大額大量采購行為,將會使得瓦克的產品供應更持續、更穩定。2020年,瓦克多晶硅收入為7.922億歐元,同比略增1.6%,增幅遠低于中國同行。通威股份2020年的多晶硅銷售收入為65.39億,同比增長26%。
事實上,瓦克已經是為數不多產能較高的海外公司了。如果未來部分東南亞組件電池廠商繼續加大對海外采購多晶硅的話,也可能將加劇國外多晶硅供應量的緊張局勢。
由于中國低電價和低人工成本,國內多晶硅廠商的成本端具有顯著優勢,瓦克和韓國OCI是僅剩不多的全球十大多晶硅供應商之一。2020年,全球多晶硅在產企業的有效產能為58萬噸,其中國內有效產能48萬噸,占比約為79%,同比提升11.7%,連續八年居于全國首位。2021年,全國有效產能的前四大公司分別是通威股份、新特能源、大全新能源和協鑫新疆,分別為10萬噸、8萬噸、8萬噸和8萬噸。瓦克在近年來已經沒有提高產能的打算。
能源一號獨家報道過,來自中國機電商會相關部門的最新消息稱,當地時間2021年8月16日,美國太陽能制造商向美國商務部提交申請,要求對特定生產商生產的、用產自中國的硅片等上游部件,在越南、泰國及馬來西亞完成組裝并出口美國的晶體硅光伏電池及組件(CrystallineSilicon Photovoltaic Cells ,WhetherorNot Partially or FullyAssembled Into Other Products),分別發起反規避調查。
此次反規避調查申請所列名的越南、泰國及馬來西亞企業,包括了阿特斯陽光電力(越南)有限公司、阿特斯陽光電力(泰國)有限公司等全球光伏出口商。機電商會給出的美方申請調查的名單里,提及了大量總部在中國本土的光伏組件廠商,也涉及中資在越南收購的個別電池或組件類廠家,如越南電池等。
據海關統計,2020年我方對美出口光伏產品約4.5億美元,同比增長125%。而據了解,申請人及主張本案的申請人為American Solar Manufacturers Against Chinese Circumvention,為美國國內產業聯盟。申請人認為,美國對原產于中國的太陽能電池征收反傾銷/反補貼稅后,中國上下游一體化的生產商開始在東南亞各地建立電池和組件裝配廠,同時繼續依賴中國的勞動力、原材料和投入。中國生產商制定了一個規避計劃,即把只需要少量加工的光伏電池產品的生產過程轉移到第三國,同時盡可能多地將受補貼的供應鏈和勞動力保留在中國,以達到規避反傾銷/反補貼關稅的明確目的。
機電商會太陽能光伏產品分會秘書長張森對能源一號表示,中國有大量的公司在東南亞地區投入巨資建廠,從硅片到電池再到組件廠,這些公司實則是確實在海外有項目投資和產出的,這應該是不屬于美國企業所謂的“規避”(關稅)范疇內。而那些在海外僅有一個組件廠的公司,可能會受到懷疑。“美國之前是對來自中國的組件等產品進行關稅征收。那么,個別廠家可能就會拿到半成品的電池產品,在海外做組件的簡單加工,這種方式會被美國企業認為是在逃避美方關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