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新的石油儲備的發現和新型天然氣的開發,美國第一次在石油供給上有可能脫離對中東的依賴,實現能源上的自給自足。相比美國,中國的頁巖氣儲備量更大。另一方面,中國的清潔能源行業正在從產業洗牌的陰影中走出來。 展望未來,中國能否實現能源自給自足?像中國這樣的國家有可能探索出一條可持續性的前進路線嗎?中國能源之變的路線圖會是怎樣?帶著一系列疑問,《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以下簡稱NBD)日前專訪了中國石油大學(北京)中國能源戰略研究院常務副院長王震。 全球能源格局五大新變化 NBD:目前,全球能源格局正在發生哪些重大變化?
王震:美國金融危機對全球政治經濟格局的“余震”波及到歐洲引發歐債危機,影響還在持續;日本福島核事故不僅考驗著人類對核能利用的智慧,而且加劇了亞洲天然氣市場的競爭;源于突尼斯的 “茉莉花”革命所產生的蝴蝶效應,導致中東北非政局動蕩,國際能源價格波幅加大。受這些重大事件以及美國頁巖氣革命的影響,全球能源格局呈現出一些新的變化。 這些變化主要表現是:一、全球能源格局的多中心化趨勢。不同于傳統的單一主導中心,環北美中心、環歐洲中心和環亞洲中心正在形成,并可能共存。二、石油基準價格區域化顯現。全球能源的格局決定了能源的定價機制,伴隨著世界能源格局多中心化趨勢,能源定價機制也在區域化。三、非常規油氣資源在國際油氣供應中的戰略性地位日益突出。四、多極化能源主導下的天然氣時代正在到來。加上潛在的可燃冰資源,天然氣將為人類社會能源結構從化石能源為主向非化石能源為主的轉變起到承前啟后的作用。五、國際能源地緣政治格局演變放大了全球市場的不確定性,為國際油價處于高位水平提供了支撐。資源國政局不穩、政治暴力事件頻發等不穩定因素給石油項目的穩定運營帶來巨大風險。 NBD:世界能源格局變化對我國有什么重要啟示?我國能源消費面臨著哪些問題? 王震:工業革命以來,世界能源消費結構大致經歷了從高碳能源(煤炭、石油)向低碳能源(天然氣、可燃冰)和無碳能源(風能、太陽能、氫能)轉變的過程。中長期來看,化石能源在世界能源結構中仍將居于主導地位。但處于核心位置的石油供需持續緊張、安全保障程度低,面臨供給中斷的風險。在國際油價高位運行的大背景下,石油對外依存度不斷攀升,使得我國利用國際石油資源的成本不斷增大。 作為附著了經濟、政治、金融多重屬性的石油,要進一步提高其在我國一次能源消費結構中的比重困難重重。另一個主導能源——煤炭大量消費導致環境惡化。從能源消費結構看,排放量最大的煤炭占我國一次能源消耗近70%,約是全球煤炭消耗的一半。在這種能源結構偏煤和集中過度排放的情況下,環境惡化是一個必然結果。 我國面臨雙重轉型挑戰 NBD:我國未來能源發展的方向和重點將是什么? 王震:當前,全球范圍內正在描繪第三次工業革命和能源動力從傳統化石能源向非化石能源轉型的未來圖景。傳統發達國家,如美國、歐盟、日本不惜代價,希望能夠持續引領;新興經濟體,如中國、印度、巴西都在緊趕,抓住此次機會實現崛起。我國面臨經濟發展模式和過度依賴煤炭資源的雙重轉型挑戰。在加快新能源技術研發和商業化利用的同時,我們還應清醒地認識到,天然氣將以其優異的性能和豐富的資源量在未來轉型過程中扮演重要作用。 NBD:變化中的全球能源格局為我國天然氣產業發展帶來了什么影響?
王震:全球天然氣生產和消費快速增長的同時,重心正在改變。一方面,美國頁巖氣的開發極大地提升了天然氣產量,根據美國能源信息署的預測,美國將在2020年前后實現天然氣自給自足,并可能發展成天然氣出口國。 受此影響最為直接的是加拿大,其天然氣出口目的地就是美國。另一方面,受歐債危機和新能源開發的影響,歐盟對俄羅斯的天然氣需求減少,天然氣對外依存度下降。 過去十幾年,俄羅斯經濟增長以及在全球的重新崛起,與其油氣資源的出口有著緊密聯系,俄羅斯也亟待尋找更為多元化的天然氣出口市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