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目標與新冠疫情的影響加速了亞太區的能源轉型進程。伍德麥肯茲認為,2021年至2030年是向可再生能源轉型的十年,在此期間,亞太區域的發電投資量將達到2.4萬億美元,其中風電與光伏項目的投資總額或將實現1.3萬億美元。
與此同時,預計至2030年,亞太區將以256GW的年均新增發電容量領跑全球市場。相較之下,過去十年內的年均新增裝機容量僅為194GW。
預計至2025年,化石燃料發電項目投資額仍較高,年均投資將支持83GW發電容量建設,其中煤電容量占63%。預計至2030年,投資額下降仍將支持每年45GW發電容量建設,其中煤電占45%,天然氣發電占55%。
2025年實現亞太電力行業碳達峰
碳排放是衡量能源轉型進程的一大指標。2020年,亞太區電力行業碳排放量約為70億噸,超過90%的碳足跡來自于煤炭行業。伍德麥肯茲預計,至2025年,亞太電力行業將達到73億噸的碳排放峰值。
可再生能源電力的低碳燃料(氨、氫、零碳燃料、生物質能等)及碳捕捉和封存(CCS)的技術發展將輔助電力脫碳進程。預計至2050年,低碳燃料的發電容量將占化石燃料發電總容量的10%,而在加裝CCS配套的燃煤電廠機組容量也將達到化石燃料發電總容量的5%,由此,促使碳排放量減少15%。
伍德麥肯茲預計2050年,亞太區的碳排放量將降至38.67億噸,較2020年水平降低45%,其中煤電碳排放量將減半,而天然氣發電的碳排放量或將增加56%。
電網系統面臨挑戰
煤電、天然氣發電、核電等可靠性較高的電力在峰值負荷中的份額將從2020年的147%下降至2030年的125%、2050年的84%。由此帶來的電力短缺問題有可能加劇。
靈活性較高的天然氣發電裝機容量將在2040年前實現翻番,達到約780GW(占峰值負荷的24%),并將在保障電力可靠供應方面發揮關鍵作用。到2050年,天然氣發電機組的平均利用率將從2020年的37%下降到28%,主要由于天然氣將更多地被應用于調峰和備用等輔助服務。
預計至2050年,風電與光伏在峰值負荷中的份額將從目前的38%增長到152%,這將對電力系統的可靠性帶來巨大挑戰。
隨著亞太能源向可再生能源轉型,預計2020-2050年亞太區的平均發電成本將基本持平,而由于電網可靠性投資的增加,平均終端用戶電價將上漲25%。
本文基于伍德麥肯茲最新研究《2021-2050年亞太區電力與可再生能源市場展望》(Asia Pacific power & renewables 2021 outlook to 205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