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60年碳中和的目標怎么實現?“‘技術為王’將得到充分體現,誰在技術上走到前面,誰將在未來國際競爭中取得優勢。”中國科學院院士丁仲禮5月30日說,在碳中和問題上,我國科技界任重道遠。
在當天舉行的中科院學部第七屆學術年會上,丁仲禮以題為《中國“碳中和”框架路線圖研究》做了專題報告。
丁仲禮介紹,針對碳中和問題中的科技需求,中科院學部設立重大咨詢項目“中國碳中和框架路線圖研究”,目標是設計初步路線圖,同時在如何落實“路線圖”上,提出操作層面的建議。
該項目按照排放端、固碳端、政策端3方面進行組織,圍繞未來能源消費總量預測、非碳能源占比階段性提高途徑、不可替代化石能源預測、非碳能源技術研發迭代需求、陸地生態系統固碳現狀測算、陸地生態系統未來固碳潛力分析、碳捕集利用封存技術評估、青藏高原率先達標示范區建議、政策技術分析研究設立了9個專題進行研究。
“先給出一個框架性建議,供科技界討論、修正、完善!倍≈俣Y說,我國學術界應該秉持開放的態度,廣泛參與,發揮出想象力和創造力。
碳中和是指二氧化碳人為排放量(化石燃料利用、土地利用等)被人為作用(木材蓄積量、土壤有機碳、工程封存等)和自然過程(海洋吸收、侵蝕-沉積過程的碳埋藏、堿性土壤的固碳等)所吸收,實現凈零排放。
我國已經向世界承諾,力爭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從碳達峰到碳中和僅有30年,遠短于發達國家承諾的時間,難度也遠大于發達國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