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國風電能源事業遍地開花,相比于三北地區的“豪放”開發而言,中東南部區域則需要“細膩”的打算。為了有效提升低風速地區的捕風效益,中國海裝推出了H146-2.XMW、H160-3.XMW、H171-4.XMW等“明星”機型,用以風電場建設搭配選擇,提高平價上網時代的投資收益率。
靈山八一茶場風電場位于廣西省欽州市,屬于典型的低風速區域,由于具備開發價值的區域集中在海拔相對較高的山脊,因此在風電場建設時對機位精準選擇、湍流克服、機組穩定性等方面有更高的要求。
靈山八一茶場風電場總裝機容量100MW,因地制宜地混合搭配了中國海裝42臺H120-2.0MW、136/140-3.0MW 型機組建設,并進行了細致全面的微觀選址,以獲取最佳風速。該項目于2019年12月完成調試,進入商業運行,2020年全場機組運行穩定,年平均風速7.68m/s,可利用率99.62%,總發電量4.55億千瓦時,年等效滿發小時數達4551.92小時,獲得了業主單位高度肯定。
取得這樣的成績,絕非偶然,中國海裝是怎么做到的呢?
首先,在機型選擇方面,充分利用了中國海裝LiGa風資源分析平臺提供的分辨率達到1km*1km的全國范圍(包括海域范圍500km)風能資源圖譜進行宏觀選址,再使用“測風塔+中尺度數值模擬+CFD模擬+激光雷達”的綜合性無盲點測風方案進行微觀選址,精準把控風場各機位的風資源情況;同時根據風場資源及發電量計算,采用風電場尾流模型精準評估,最終甄選最合理的掃風面積和最適宜容量的機型。
其次,在山地風場適應性方面,采用空氣密度自適應技術調整機組轉速轉矩表和額定轉速;激光雷達前瞻控制技術實時的對風力發電機組前端的風速、風向數據進行監測,有效的規避極端來流,做到預變槳有效避免風電機組失速減少發電損失;變槳自尋優技術對不同的機位點環境進行自適應,調整差分進化算法優化變槳PI控制器參數,利用尋優得到的參數進行變增益變槳控制提升發電量;偏航YADA控制算法技術提高偏航對風精度,降低無效偏航,減少自耗電,提高發電量;同時研究人員到場針對每臺機組“悉心照顧”,將機組運行程序邏輯和參數調整至最優狀態,讓機組處于最安全和高效的發電運行狀態。
最后,在機組運行維護方面,一是精心培養的優秀運維團隊周密計劃全年維護需求,保障現場人員、設備、物資充足;二是在LiGa大數據智慧平臺的支持下,對未來可能產生故障、或者已經具備某些故障的前兆的機組進行預防性維護工作,并實時接收LiGa大數據平臺推送的工單以及故障支持信息,通過網絡平臺和手機app的協同作業,確保能快速完成故障處理,大幅降低了故障處理時間;三是得益于優質的售后服務,中國海裝采取“售后服務中心庫+基地庫房+事業部物資中心+項目庫房”4級備件管理模式,在全國擁有從大部件到供應鏈等后市場服務領域的規模化、網絡化多元物資保障體系,緊急需求能在3-24小時內到達現場,給運行維護提供了有力保障。
“在全體人員的共同努力下……減少了機組停機時間,提高了機組可利用率,保證了機組穩定運行!卑艘徊鑸鲲L電場業主方在感謝信中說道。
盡管陸上可建設的風電場區域風速越來越低,且陸上風電已進入平價時代,但是中國海裝堅信只要在風場建設中選擇搭配合理、可靠的機型,依然能使風場保持可觀經濟效益,全體海裝人也將持續努力,在助力達成“30·60”雙碳目標之路上,交出更多滿意的答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