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第52個世界地球日。今年地球日的主題是:Restore Our Earth(修復我們的地球)。
修復地球,風電大有作為。作為輸出綠色能源的主力軍,發展風電已經成為應對氣候變化的全球共識。
當然,風電與地球之間的關系不止于氣候變化,更微觀的還有鳥類、環境、農作物、土地、魚類等,而這些也成為一些人詬病風電的話柄。
事實真的如此嗎?下面是有關風電與地球的5個冷知識,你將得到答案。
01 風電會致死更多鳥類?
全球變暖對鳥類存在致命影響。《科學》期刊上的一項研究指出,受氣候變化、棲息地減少等主要原因影響,自1970年來,北美洲鳥類數量減少了約29%,相當于近30億只。
在過去100年中,美國莫哈韋沙漠的溫度上升了大約2℃,氣候變暖讓鳥類的種群豐富性急劇衰減。英國《皇家學會生物學分會學報》論文稱,氣候變化正在影響鳥類免疫系統,致使鳥類出現新的疾病。
風電通過取代化石燃料減緩氣候變化,可以大大改善鳥類的生存環境,進而降低全球鳥類的死亡率。依據國際可再生能源署(IRENA)和國際能源署(IEA)的情境分析,全球每年至少需要新增180GW風電裝機,才能實現將溫升控制在相對于工業化前水平2℃以內。
事實上,風電不會對鳥類種群構成威脅,其利遠大于弊。根據美國魚類和野生動物服務局統計,按原因分類的北美年度鳥類死亡率由高到低排序分別是:家貓(24億只),建筑玻璃(5.99億只),汽車碰撞(2.15億只),電力線碰撞(2550萬只),通訊塔(660萬),油坑(75萬)和風力發電機(234,000)。計算可知,真正因風電導致鳥類死亡的數量只有全部的0.007%。
當前,風電行業也正在通過高精度光學技術與人工智能結合探測鳥類活動、改變機組葉片顏色等方式,致力于進一步降低鳥類死亡率。
02 風電會帶來生態環境破壞?
風電環保貢獻遠大于其帶來的微小且可修復影響,因環保問題而抵觸風電無疑是因噎廢食,必將因小失大。在國內,個別不規范行為在無形中被放大成為風電行業的“通病”,模糊了風電的環境友好形象。
我們以某5萬千瓦容量的山地風電場為例,按年平均等效滿發2000小時計算,該風電場年發電量為1億千瓦時,相當于再造林木5.6萬立方米;該風電場開發建設工程總占地約300畝,若按每畝地100棵成材樹木(直徑0.3米,高2.5米),每棵樹木0.18立方米計算,那么該風電場可能會對0.54萬立方米的林木造成一定影響(后期可修復)。
一年即可再造約5.6萬立方米的林木,與一次性對0.54萬立方米林木產生影響相比,開發風電項目顯然利大于弊。如果按風電場25年壽命周期計算,建設開發風電場對林木造成的影響量僅相當于風電場全生命周期林木再造量的0.4%。并且,這些征地大多用于道路建設,對于提升項目周邊居民交通水平、森林防火與區域經濟也具有積極意義。
事實上,風電開發與生態環保完全可以做到和諧共處,融合發展。目前國內絕大部分風電場都能夠嚴格按照環評要求施工建設,風電項目引發的生態環保問題也完全可以通過前期規劃、科學施工和后期修復解決。
03 風電不利于農作物生長?
自2009年以來,吉恩•塔克勒領導了一支植物和土壤科學家團隊,致力于研究風電場對于附近農作物的影響。
研究認為,風機的存在讓自然風吹的更慢,但增加了湍流,因此風與農作物的相互作用會更多,可以增加農作物的水分蒸發,而且將更多二氧化碳下移到農作物中。湍流也會增加植物運動,從而更好地進行光合作用。
在夜晚,空氣潮濕容易結露,而風電機組的可以將較熱空氣向下輸送,因此露水的形成會被延遲,同時也會更快被蒸發掉,潮濕時間越短,影響農作物生長的真菌和霉菌病原體也就越少。
另一個有利因素是,風電機組產生的壓力波動有助于將二氧化碳從土壤中抽出,可以向農作物“喂食”更多二氧化碳,有助于農作物進行光合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