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市場作為落實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行動計劃之一正式落地。2021年1月5日,生態環境部公布《碳排放權交易管理辦法(試行)》,自2021年2月1日起施行。生態環境部應對氣候變化司司長李高表示,建設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是利用市場機制控制和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推動綠色低碳發展的重大制度創新,也是落實中國二氧化碳排放達峰目標與碳中和愿景的重要抓手。
自2011年啟動碳排放權交易試點以來,截至2020年11月,試點碳市場共覆蓋電力、鋼鐵、水泥等20余個行業近3000家重點排放單位,累計配額成交量約為4.3億噸二氧化碳當量,累計成交額近100億元人民幣。
作為碳市場交易的重要參與者,新能源企業需要結合自身情況,把握機會參與其中。從發電側、售電側和負荷側來看,新能源企業在碳市場的機會頗多。
在發電側,新能源企業所產生的國家核證自愿減排量(CCER)可以直接參與市場交易。山西的電力市場已經開始進行現貨交易試點,價格隨著市場的供需關系波動,依據相關數據,針對電力交易系統可以建立交易平臺,進行電量的預測與市場價格預測。
在售電側,新能源企業大都有相應的售電業務,售電公司可以從火電廠買電轉售給用戶,從火電廠買電的同時可以提供CCER,幫助火電企業開展減排工作。對于重點用能單位,特別是屬于碳排放的考核企業,新能源企業可以配合其采購CCER。自愿減排的非考核類企業也可以通過相同的方式采購CCER。
在負荷側,新能源企業主要的機會在于結合售電業務提供一攬子綠色能源、碳減排服務方案。其中包含分布式光伏投資,通過更多的自發自用電量,減少項目碳核查的排放量,如果有減排需要可以提供CCER。
此外,自主研發的表計市場也是一片藍海,很多企業各項能源數據的收集體系在雙控考核制度多年的執行過程中已經比較健全,特別是中型以上能耗企業,在碳減排核查過程中需要安裝各種表計,同時也依賴相應的平臺系統。新能源企業可以自主研發表計和平臺系統,在執行碳減排的同時,把這些數據收集好并提供碳減排咨詢服務。
政策待明確
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發布之后,在發電側,用可再生能源替代火電成為趨勢;而在消費側也開始重點關注電能替代,但仍有部分政策有待明確。
第一,電能替代主要考察自發自用的電量,綠電的雙邊交易并沒有納入碳減排的考核體系。
企業希望解決碳排放考核的問題,較大規模地使用綠電,從一定意義上說也實現了碳減排。但在現有的框架下,綠電并沒有被完全納入相關的考核范圍,雙控、配額制、碳排放三個市場之間各自獨立,沒有完全打通,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企業使用綠電的積極性,有待政策規則上的調整來解決相關問題。
第二,由國家發改委主管的雙控考核制度、可再生能源和非可再生能源配額制制度以及碳市場碳排放相關的管理制度,這三個制度在考核企業時存在差異。雙控考核關注的是能耗總量,配額制考核關注的是綠證。企業綠電在滿足配額制的同時是否需要補充風控制度以及碳排放的考核制度尚不明確。
碳市場的三個核心制度,有待進一步打通,綠證、綠電、CCER是否存在重疊的關系,或是獨立存在于不同的考核機制之下,可以相互間抵消、兌換或者折算?只有明確相關的機制,新能源企業才能更加積極地參與到碳市場之中。
金風科技的實踐
金風科技每年風電和光伏的發電量超過120億千瓦時,產生大量的CCER。除了金風科技旗下子公司天潤新能自有的風電場之外,金風科技還協助運維外部的一些風電場,這些風電場現在已經委托進行電力市場交易的代理,日后有可能委托進行碳市場交易代理,這是新能源企業與碳市場業務結合的一種可能。
根據碳達峰、碳中和的目標要求,金風科技也進行了相應的實踐探索。從2010年開始,金風科技在北京亦莊園區率先建設了500千瓦光伏項目,而在2012年國家分布式光伏政策出臺之前,該園區還提前嘗試了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F在園區內部署了4.8兆瓦的分散式風電,每年發電量超過500萬千瓦時。未來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的應用是必然趨勢,立足目前配電網情況,通過自發自用的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的應用助力碳減排是比較主流的方式。
金風科技北京亦莊園區近期與北京綠色交易所合作進行了園區碳中和的認證。金風科技也參與了微網國際標準的制定,并且跟國際IEC機構合作,在2020年年底獲得了通過。這些經驗可以復制到其他園區級和企業級的碳減排案例中。(作者系金風科技天潤新能首席綠電研究專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