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7日,2021年“地球一小時”活動如約而至。今年“地球一小時”的主題是“與自然共生”,這與“十四五”規劃綱要和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屢被提及的高質量發展、碳中和、碳達峰、能源結構轉型等議題十分契合。隨著5G網絡建設規模的擴大,如何在滿足群眾通信需求的同時又能節能降耗,成為通信企業面對的重要課題。對此,中國聯通扎實踐行綠色低碳戰略,多措并舉助力國家穩步實現碳中和。
共建共享 節能降耗
通信能力的提升,一直是推動各類應用的關鍵力量,從歷史看,通信技術的迭代更新都會催生出新的業務場景和業務形態。為盡可能讓每位居民都能享用到更好的網絡,盡可能滿足每位居民使用互聯網改變生活的需求,中國聯通與中國電信提出共建共享同一個無線網絡的探索。2020年底,雙方共享站址已經達到38萬站,2019、2020兩年流量單價降低約25%。
共建共享同一個無線網絡,不僅為降低資費做出貢獻,還大幅度降低網絡能耗,粗略估算雙方每年可節約123億度電,減少碳排放330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960萬噸,為節能減排、改善氣候變化做出巨大貢獻。在推進共建共享工作中,廣西聯通已實現5G基站100%開通即共享,節省投資約12億元;在江蘇,自南京5G共建共享聯合工作組成立至今,聯通共享電信站點4142個5G基站,節省項目投資近10億元,每年節省運行成本近1.8億元;2020年,浙江聯通麗水市分公司通過與麗水電信的多元化合作,在網絡上推行“點、面”共享、探討共維方案、創新試驗共享載波聚合等多形式共享,擴增172個基站,節省投資約1548萬元,推動網運成本、網絡投資雙下降。
共建共享合作以來,企業效益和全社會的綠色發展均取得突出成效,中國聯通與中國電信將不斷擴大共建共享范圍,為全社會的可持續性發展做出努力,幫助更多的人、家庭、企業通過優質的網絡獲得美好的生活與未來。
強化創新驅動 做人民的節能專家
要實現“廣泛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碳排放達峰后穩中有降”的目標,離不開科技助力。中國聯通不斷創新,走出一條以技術創新賦能“碳中和”之路。
山東聯通濟南市分公司從組網場景和實際需求出發,綜合使用大數據、人工智能以及網絡節能新技術,提升網絡運營管理效率與經濟效益,實現降本增效。項目自去年8月開通后,試驗區域日均節電578千瓦時,累計節約電能約13萬千瓦時,470個試驗小區整體功耗下降約11%。此外,德州市分公司自主研發的5G基站智能節能系統可有效壓低能耗41%,并于2020年9月15日獲得“國家實用新型專利”。該系統具有低成本、施工難度小、遠超控制、智能管控、實時計量等特點,可在保障正常通信的前提下,智能管控部分“零流量”通信設備,從而降低基站能耗。
上海聯通響應十四五碳中和號召,積極探索新一代數據中心節能模式,率先于上海聯通浦江云數據中心進行探索性創新,立足自主能力,將專家策略算法程序化,并與人工智能技術相結合,通過提高自然冷源利用時長、制冷系統自主調優等功能,打造“專家+AI”數據中心節能新模式,系統上線后每年預期減少碳排放近千噸。
江蘇聯通在智慧節能管理方面也打出了組合拳,對市區6.2萬個基站小區進行智慧節能管理,降低能耗10%以上;應用蒸發冷、熱管、變頻等先進空調節能技術對36個樞紐機房實施節能改造,機房節能技術覆蓋率達100%;應用智能技術進行機房能耗分析管理,透視診斷基站級機房能耗異常,杜絕用電跑冒滴漏;淘汰落后產能,對高能耗設備進行升級……一系列舉措實現2020年減少二氧化碳排放62113噸。
中國聯通不僅對自身的網絡建設等高耗能工作進行節能減排行動,還充分利用創新業務產品在行業應用的領先優勢,助力各行各業共同實現綠色發展。
廣西聯通基于邊緣物聯網技術,打造出適用于蔬菜、花卉、瓜果等農作物種植培育的“智慧大棚”一體化項目。“智慧大棚”為農戶提供了遠程農作環境監控、土壤數據監控,棚內溫度濕度監控、噴淋滴灌、遮陽補光等功能的信息化、智能化管理手段,實現無人值守與遠程精準調控,并可根據農戶實際需求和成本靈活調配資源,為發展綠色農業提供了科技手段。
在濟南和盛熱力有限公司,山東聯通研發的聯測通熱力監測系統正在7個供電站點、1500個單元中使用。該產品提供智慧能源大數據服務,對行業用能進行全面監控,以實時數據的更新形成數據流,優化管理環節,提高安全性并節約熱能12%,每年可節省能耗成本達190萬元。該產品投入使用后,不到一個采暖季即收回全部投入成本,供熱投訴量也明顯下降,有效解決了長期存在因二次管網供熱不平衡導致運營成本浪費高達5%-17%的難題。
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目標,事關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和長期戰略,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中國聯通作為國家信息通信業的龍頭企業,理應承擔起時代責任,更加堅定地貫徹綠色發展理念,深入拓寬以創新為核心驅動力的綠色、低碳、循環的發展路徑,實現高質量發展,持續為祖國大好河山、藍天白云書寫美麗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