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M2.5年均濃度累計下降53%,進入“3時代”;PM2.5年均濃度由“十二五”末每立方米70微克下降到48微克;PM2.5平均濃度同比下降10.8%,空氣質量為有監測記錄以來最好……
“十三五”時期,作為大氣環境治理主戰場的京津冀地區,北京、天津、河北都交出了一份來之不易的滿意答卷。其中,北京大氣污染防治經驗被聯合國環境署納入實踐案例,河北塞罕壩林場榮獲聯合國地球衛士獎。
過去5年,是我國生態環境質量改善成效最大的5年,為“十四五”生態環境治理打下良好基礎。但是,生態環境改善從量變到質變的拐點尚未到來,區域性、結構性問題依然突出,與人民的期盼還存在一定差距。
《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明確提出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氣、基本消除城市黑臭水體、降低碳排放強度等多項目標任務。
站在“十四五”的新起點,如何持續改善環境質量、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各項目標任務能否如期高質量完成?各地都在瞄準目標,發力探索。
“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氣”任重道遠
2020年,“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北京大氣環境邁上新臺階,PM2.5年均濃度達到38微克/立方米,首次步入“30+”水平。
其他主要污染物同比均明顯改善,可吸入顆粒物(PM10)、二氧化氮(NO2)連續兩年達到國家二級標準,二氧化硫(SO2)年均濃度穩定達到國家標準并保持個位數水平。
生活在北京的人們明顯感覺到“好天”多了,2020年,北京全年空氣質量優良天數達到276天,一級優天數為106天,較2019年增加21天。
而且,北京去年全年未出現嚴重污染日,重度污染日僅10天!氨本⿵2015年的58天下降到現在一年只有幾天,成績還是比較明顯的。”2月25日,生態環境部舉行的例行新聞發布會上,生態環境部大氣環境司司長劉炳江談及北京重度污染天氣時說。
為了打贏藍天保衛戰,北京以超常規的措施和力度治理大氣污染,過去5年是迄今為止北京大氣污染治理力度最大、成效最明顯、人民群眾藍天幸福感顯著增強的5年。
同樣,在鋼鐵大省河北,過去5年也是該省污染治理力度之大、環境改善速度之快前所未有的5年:唐鋼、石鋼完成退城搬遷,累計淘汰整治散亂污企業13.2萬家,完成“雙代”工程改造1125萬戶……壓能、減煤、治企、抑塵、控車、增綠,河北生態環境保護發生歷史性新變化。
《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明確提出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氣,“對我們的壓力比較大!眲⒈硎荆曛囟燃耙陨衔廴咎鞌抵饕l生在冬春交替時段,集中在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汾渭平原、東北地區、西北地區等!笆奈濉睍r期完成“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氣”的目標任重道遠。
3月3日,《北京市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2021年行動計劃》發布。針對大氣污染防治,北京將推進“三個協同”,即PM2.5和臭氧污染治理相協同、溫室氣體和大氣污染物排放控制相協同、本地治污和區域共治相協同,力爭PM2.5濃度和重污染天數雙下降。
河北則提出,統籌實施大氣污染治理“十條措施”,強力推進重點城市空氣質量“退后十”行動,加快城市鋼廠退城搬遷,深入推進鋼鐵、電力等行業全面超低排放改造。
黃河流域共抓大保護
2020年,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上升為重大國家戰略,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山西、陜西、河南、山東沿黃九省區以此為引領,共同抓好大保護,協同推進大治理。
黃河流域河南段全長711公里,是連接黃土高原和黃淮海平原的重要生態過渡地帶,同時,河南地跨長江、黃河、淮河、海河四大流域,坐擁太行、伏牛和大別山生態屏障,又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水源地和主干線,在全國生態格局中占據重要地位。
“十三五”時期,河南啟動370公里沿黃復合型生態廊道建設,高標準建成120公里示范段,18個國控斷面水質全部達標。
河南把黃河安瀾作為底線任務,加強河道綜合整治和重點防洪工程建設,打好黃河流域“清四亂”殲滅戰,建成501公里標準化堤防,實施引黃灌區續建配套工程。
今后5年,河南提出以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為引領,完善“一帶三屏三廊多點”生態保護格局,打造黃河流域生態保護示范區,確保黃河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生態安全。
今年,河南將按照黃河流域中游“治山”、下游“治灘”、受水區“織網”的思路,分區分段、因地制宜推進流域生態建設。推進沿黃生態廊道建設,率先實現鄭汴洛段全線貫通。持續開展國土綠化行動,完成南太行地區生態保護修復國家試點工程。
同時,河南對影響黃河生態的企業和項目進行嚴格控制、適當調整,嚴禁在沿黃生態廊道周邊建設各類產業園區。完善水沙調控機制,實施干支流后續防洪工程,加快推動貫孟堤擴建工程立項,推進溫孟灘防護堤加固、黃河下游灘區綜合提升治理等工程。
黃河流經甘肅,干流全長900多公里,占黃河干流河道總長度的16.7%,甘肅是黃河流域最重要的水源補給區之一。
甘肅提出,強化上游意識、擔好上游責任,今年將以祁連山生態保護、甘南黃河上游水源涵養區和隴中隴東黃土高原區水土治理為重點,推進水源涵養、污染防治、水土保持等重點項目建設,實施尕海濕地、黃河首曲濕地生態修復工程,推進黃河蘭州白銀段濕地保護,實施一批水土流失治理工程。
減污降碳協同增效
去年,我國提出“促進2030年碳排放達峰、2060年實現碳中和”的目標,“十四五”時期,碳減排將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形成剛性約束。
但目前,我國能源結構仍以高碳的化石能源為主,占比約85%。化石能源消費比例高、體量巨大是造成空氣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溫室氣體排放的主要來源。
“能源活動相關二氧化碳排放與大氣污染物排放具有同根、同源、同過程的特點,減少大氣污染物排放的措施也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的措施。”劉炳江說,“減污降碳在推動結構性節能、遏制兩高行業擴張、助推非化石能源發展等方面同頻共振,同向發力!
劉炳江表示,“十四五”時期,我國將以“減污降碳協同增效”為總抓手,把降碳作為源頭治理的牛鼻子,指導各地統籌大氣污染防治與溫室氣體減排。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扎實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各項工作,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達峰行動方案。
能源大省山西提出,今年實施碳達峰、碳中和山西行動。把開展碳達峰作為深化能源革命綜合改革試點的牽引舉措,研究制定行動方案。推動煤礦綠色智能開采,推進煤炭分質分級梯級利用,抓好煤炭消費減量等量替代。力爭非常規天然氣產量達到120億立方米
“十四五”時期,河北將制定實施碳達峰、碳中和中長期規劃,支持有條件市縣率先達峰。
今年,河北計劃完成全省碳達峰行動方案,完善能源消費總量和強度“雙控”制度,提升生態系統碳匯能力,推進碳匯交易,加快無煤區建設,實施重點行業低碳化改造,加快發展清潔能源,光電、風電等可再生能源新增裝機600萬千瓦以上,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4.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