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氫能利用技術發展成熟,以及應對氣候變化壓力持續增大,氫能在世界范圍內備受關注,氫能已經納入我國能源戰略,成為我國優化能源消費結構和保障國家能源供應安全的戰略選擇。氫能產業基礎設施是發展氫能產業的前置條件,能帶動高端裝備制造業快速發展、促進產業結構調整。
中國氫能源行業風口以至
隨著氫燃料電池汽車的推廣,氫氣市場需求遞增,加氫站建設駛入快車道。截至2020年2月,我國加氫站共有66座。國家要在2年內對氫能立法,這是迄今為止氫燃料電池行業的最大利好,氫能源行業風口將至。
在生產與消費方面,我國已具備一定氫能工業基礎,全國氫氣產能超過2000萬t/a,但生產主要依賴化石能源,消費主要作為工業原料,清潔能源制氫和氫能的能源化利用規模較小。國內由煤、天然氣、石油等化石燃料生產的氫氣占了將近70%,工業副產氣體制得的氫氣約占30%,電解水制氫占不到1%。國內外能源企業結合其各自優勢選擇不同技術路線,紛紛布局氫能源生產與供給,煤制氫、天然氣制氫、堿性電解水制氫技術和設備已具備商業化推廣條件。
整體而言,中國氫能市場發展初期(2020-2025年左右),氫氣年均需求約2200萬噸;氫能市場發展中期(2030年左右),氫氣年均需求約3500萬噸;氫能市場發展遠期(2050年左右),氫氣年均需求約6000萬噸。
目前,國內氫能產業尚處于市場導入階段,除部分氣體公司外,市場化供氫渠道有限。結合不同技術路線制氫的產能、經濟性以及碳排放情況,不同地區須依據其資源稟賦進行選擇。
在氫能市場發展初期,氫氣作為燃料增量有限,工業副產制氫因成本較低,且接近消費市場,將成為有效供氫主體,部分地區可探索開展可再生能源電解制氫項目示范。
發展中期,煤制氫配合CCS技術,可再生能源電解水制氫將成為有效供氫主體,積極推動生物制氫和太陽能光催化分解水制氫等技術示范,氫氣實現長距離大規模輸運。
發展遠期,中國能源結構從傳統化石能源為主轉向以可再生能源為主的多元格局,可再生能源電解水制氫將成為有效供氫主體,煤制氫配合CCS技術、生物制氫和太陽能光催化分解水制氫等技術成為有效補充,整體氫能供給充裕,并可實現千萬噸級綠色氫氣出口。
氫能源龍頭企業發展迅猛
北京億華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團隊成立于2004年,專注于氫燃料電池發動機研發及產業化的氫能領域的領導品牌。以目前在車用氫燃料電池與系統集成方面的合作為基礎,合資組建中氫科技,旨在發展氫燃料電池與系統集成先進技術及其在車輛、無人機、備用電源、分布式能源等領域的應用。
氫能公司作為新興的科技型企業,一方面積極推進能源革命,依托國家電投產業優勢,不斷開拓創新;另一方面,在國家電投整體氫能戰略布局框架下,開展以氫燃料電池為核心的氫能關鍵技術開發與產業化,支撐國家電投打造成為未來主要的氫能源供應商和先進氫能技術和設備提供商。
十四五環保政策加碼推動氫能源發展
在《中國制造2025》、《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技術路線圖》、《中國氫能產業基礎設施發展藍皮書(2016)》中提出了2020-2030年加氫站建設的規劃。進入2019年,廣東、山西等10個省份將發展氫能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山東、河北浙江等省份陸續發布本地氫能產業發展規劃。
2020年3月《關于加快建立綠色生產和消費法規政策體系的意見》提出,要在2年內對氫能立法,氫能源行業將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
氫能源成為中國能源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氫能具有清潔低碳、應用面廣、便于存儲、互聯協同的優點,但也存在產業基礎薄弱、成本偏高、安全性方面的問題。目前我國氫能生產主要依賴化石能源,氫能消費集中在化工原料。清潔能源制氫和能源化利用仍處于發展初期,未來氫能在交通重型貨運和電力儲能領域有較大發展前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