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嚴峻的全球氣候變化和環境壓力,政府明確了“減排路線圖”,作出了保持綠色發展的鄭重承諾!熬G色發展”的核心是“低碳”,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最終走向可再生能源為主的“零碳社會”。在這方面,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工程院原副院長、國家能源委員會專家咨詢委員會副主任杜祥琬一直堅持做大家的思想工作。他的許多文章,說理性強,例如他認為“電從遠方來”+“電從身邊來”,事關“緩解西部與東部、農村與城市之間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給人的印象深刻。[1]
無獨有偶,ASME網站6日刊載美國德克薩斯大學約西百年能源教授、全球能源公司ENGIE首席科學技術官 邁克爾·韋伯(Michael E. Webber)的文章說,“制定一項應對氣候變化的行動計劃有可能.....在幫助國家實現脫碳目標的同時,為渴望就業和經濟增長的地區帶來機遇,彌合城鄉差距。”[2] 邁克爾· 韋伯教授的“博文”,轉述如下。
應對氣候變化的行動計劃可以彌合城鄉差距,為渴望就業和經濟增長的地區帶來機遇,同時幫助國家實現脫碳目標。
美國的這次選舉結果,暴露了城市、郊區和農村地區之間政治的巨大分歧。雖然達拉斯郊區、亞特蘭大、印第安納波利斯等地的選民轉向左翼,但全國許多農村縣的票投給特朗普總統的比例高于2016年。
政黨政治中日益加劇的分歧,影響了人們對氣候變化等問題的看法。據尼古拉斯(Nicholas)環境政策方案研究所2020年的一項調查說,相對城市和郊區的選民,農村選民更有可能反對政府減少氣候變化的行動。這個對立會給應對氣候挑戰急需的措施設置障礙。
但制定一項應對氣候變化的行動計劃是有可能的,可以在幫助國家實現脫碳目標的同時,為渴望就業和經濟增長的地區帶來機遇,彌合城鄉差距?蓮霓r村地區開始,通過在各地建立大型風能、太陽能和地熱發電裝置(廠/場),實現這一目標。
好消息是,建設風能和太陽能發電場以及開發地下地熱的最佳地點,主要在遠離大城市中心的農村地區。建造脫碳電力基礎設施的協調計劃自然會從那里開始。第一份職業工作就是建筑領域,不過這些裝置一旦建成,就需要訓練有素的技術人員和工程師來運營。像這樣的技術崗位和知識工作者的機會將有助于遏制人才流失,這種現象經常發生在農村地區。
這些農村清潔發電裝置與需要能源的城區之間的距離,甚至需要更多的基礎設施:新的州際電力傳輸系統。但是,我們可以、而且應該把高壓直流電線埋在地下,而不是安裝難看、可能引發野火或在暴風雨期間倒塌的架空電線。這樣做不僅更安全,而且更有效,能傳輸更多的電力,在視覺上也更少干擾這些地區的自然美景。更重要的是,地下線路可以利用現有的州際公路和橫跨全國鐵路的通行權,加快審批,避免需要穿越私人土地。國家實驗室和工業界的分析表明,這樣的輸電線路和可再生能源組成的全國電網,能降低成本和碳排放量,同時提高可靠性。
這種農村清潔能源發電裝置和遠距離電力傳輸相結合,能支持農村經濟發展。電力從農村流向城市,資金從城市流向農村支付電費。風能、太陽能和地熱發電,可成為傳統農業之外的補充性的“經濟作物”。
清潔能源甚至可為今天在化石燃料行業工作的人提供就業機會。石油工人有開采地熱能所需的地質和鉆探專業知識,而地熱可能是風能和太陽能的寶貴補充。煤礦工人有能力重新利用舊的露天煤礦,把它們恢復成樹木繁茂的環境,樹木和其他植物重新生長,就能從大氣中清除二氧化碳。
更多轉向脫碳能源的影響,還可在其他方面支持農村經濟。各種政策,諸如可再生能源配額制、國家實驗室和研究型大學的研發、稅收抵免、勞動力安置、農村可再生能源經濟機遇區、基礎設施建設資金以及其他的激勵措施,可以加快清潔空氣的過程,建立技術領先、支持國內的技術和燃料,使我們的電網更有彈性,同時為貧困地區注入經濟活力。這是兩黨能夠達成一致的政策:農村的共和黨人希望經濟增長、農村振興,并為化石燃料行業提供一席之地,而城市的民主黨人要發展低碳、可再生技術。
迅速擴大國家電網,一端連接農村可再生能源,另一端連接城市用戶,能以充滿經濟活力的方式把我們連接起來,既有助于緩和政治分歧,同時也可避免氣候變化帶來的最壞影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