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能源,‘算著用’總比‘不算著用’好得多。碳交易,就是用碳基來計算能源的使用。”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總裁林健近日對半月談記者說。
去年10月29日,國家發改委辦公廳發布《關于開展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工作的通知》,文件批準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重慶市、湖北省、廣東省及深圳市首批啟動試點。
目前,“上海方案”的草案已起草完畢,正在征求社會及相關機構與行業的意見。試點目的是充分評估碳交易影響社會經濟發展的范圍及程度,探索碳交易的制度框架和運作機制,最終建立全國統一的碳交易市場體系。
“有人覺得卡脖子,有人覺得松脖子”
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研發部的李瑾博士給半月談記者上了一堂“碳交易課”,從背景開始講起。
上個世紀90年代末,英國人提出設想:可以建立一個體系,買賣碳排放量配額。這意味著,大公司可以購買碳排放量的配額,也可以將這些配額賣出去。這些買賣都應在“碳交易所”進行。
這個設想一開始并不被人接受。環境學家抵觸,商界領袖拒絕參與,連投資銀行也拒絕為這類交易提供擔保。他們認為,這可能會導致更大的排放,并且制約經濟發展。
2002年,英國最先將這一設想變成現實。2005年,歐盟實施碳排放量配額制度。不少人認為,這項制度有利于環保節能,是規范排放量的一個有效途徑。一些公司為了將得到的配額出售獲利,往往采用更清潔的技術進行生產;另一些公司為了節省“購買配額”的資本,也會選擇其他可替代的清潔能源。這樣循環的結果就是,碳排放量得到控制,資本也得以活躍,碳交易逐漸成為一個“新興市場”。
在國內,碳交易議論的核心是,它會否“限制發展”。因為中國畢竟是一個發展中國家,發展權至關重要。不少業內人士認為,對碳交易應該“綜合地、辯證地”看待,它并不是簡單地“卡”企業,而是如何以最低的成本實現能源的最有效利用。
林健等專家對記者說,實施碳交易,一部分企業肯定會覺得“卡脖子”,但另一部分企業卻會覺得是“松脖子”。通過碳排放權的交易,同一行業的企業之間將會實現利益結構的優化,高出行業排放水平的企業將把利益讓渡給排放水平低的企業,這將是行業結構調整的“有力杠桿”。不同行業之間也能通過利益調整進行結構優化,提升社會經濟的總體發展水平。
一些先進企業,前期實施了大量的技改投入,到一定階段,就可以進行“最優化”選擇:是繼續投資技改,還是從市場購買碳排放權?從新開辟的選擇空間中,企業就可實現“減排成本的最低組合”。
試點內容:用市場機制實現節能減碳
試點碳交易,與我國應對氣候變化戰略密切相關。據國家統計局發布數據,“十一五”期間,通過全社會的努力,我國實現了單位GDP能耗下降19.1%、節能6.3億噸標準煤、減少二氧化碳排放15億噸的目標責任!笆濉逼陂g,我國又確定了“單位GDP能耗下降16%、碳強度下降17%”的目標。
為了實現“十二五”節能減排的目標,我國正在轉變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除了繼續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外,還要借鑒發達國家經驗,逐步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場,探索運用市場機制的辦法來實現節能減碳。
半月談記者了解到,目前7個試點地區都在緊鑼密鼓地編制碳排放交易試點的相關方案,并上報國家發改委審批。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在上海市發改委的統一協調下,牽頭研究并設計“上海方案”。最新進度是,方案草案已起草完畢,進入對相關參與方、機構和行業的意見征詢階段。
相關人士透露,上海試點碳排放權交易,有幾個條件比較突出:
一是發展的“承載力”強。上海人均GDP在全國居領先水平,其獨有的政策環境對各個行業也有著極大的吸引力,并且能夠承擔起減排和低碳轉型帶來的成本壓力。
二是金融發展環境國內領先。上海正在加快金融創新,提高金融核心競爭力,不斷吸引金融機構、金融資產和金融人才向上海集聚。
三是產業的多樣性。這個特征是建立一個相對完整和健全的碳交易市場的必要條件,可形成一定的減排成本差異,為碳市場提供必要的空間。
不少業內人士認為,我國試點碳交易,必須守住一個原則:以我為主,以國內產業需要為主,以發展為主線,在發展與控制中尋求平衡。據了解,此次上海試點的設想是,在初期以激勵為主,盡可能減少企業的負擔,為企業預留足夠的適應空間,讓企業可以“有控制地發展”。
“既適合國情、又簡單適用”
國家發改委相關負責人曾在公開場合表示,此次啟動7個地區的碳交易試點,目的是在交易機制、交易規則和核算體系等方面進行技術和機制的創新探索,為最終在全國建立統一的碳市場,找到“既適合國情、又簡單適用”的市場體系。
中國清潔發展機制基金戰略發展委員會主席賀邦靖說,以低碳技術為引導的新興產業發展,不僅為解決氣候變化問題找到了出路,而且成為提振全球經濟發展的新動力。發展低碳經濟、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已成為中國“十二五”經濟發展的重點。
作為試點地區之一,上海此次下決心推動強制性減排市場的試點工作,可大力發展與節能減排和低碳發展相關的核證、咨詢、會展、金融等新型服務業,讓低碳產業成為上海新一輪發展的增長點。
上海市政府人士說,上海將主動順應國際主流趨勢,運用市場機制推進節能減排,積極推進交易平臺以及碳市場建設的前期準備工作,加快節能減排技術和機制的創新。
建設碳交易、排污權交易以及其他環保能源權益交易市場是一次綜合性的重大機制創新,會面臨很多困難和挑戰。如何在相關交易機構中加快建立健全符合現代企業制度要求的經營管理機制,充分發揮股東的資源優勢,不斷加強隊伍建設和業務創新,都是“極有分量”的新課題。
在中國環境類權益市場領域,上海最早進行探索。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負責人說,2008年前后,國際碳交易市場迅速發展,但國內環境能源交易市場尚未啟動,沒有形成一個相對有序的環境能源交易“氛圍”。2008年8月初,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經國家發改委同意、上海市人民政府批準正式成立,成為全國首家環境能源交易機構,彌補了國內相關領域交易機構的空白。
上海此次試點,目標應分階段,首先成為長三角及相關區域的碳交易中心市場,然后成為全國碳交易的中心市場之一,最后成為具有影響力與競爭力的國際性碳交易市場平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