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7日,A股即將進入2011年年報的密集披露期?上攵,由此引發的年報行情必將成為未來一段時期的市場關注焦點。
然而,從目前A股已發布過半的年度業績預告來看,一些曾經炙手可熱的行業或許會令投資者失望,風力發電板塊就是其中之一。
《證券日報》記者據Wind資訊數據統計,截止發稿前,29家發布了2011年年度業績預告的風力發電相關個股中,僅有11家預增,17家預減(近60%),另有珠海港(000507)尚不能確定。
特別值得關注的是,在業績預減的17家風電企業中,行業龍頭華銳風電(601558)、金風科技(002202)也分別以下降50%以上、下降50%-100%而榜上有名。
多因素導致風電業績變臉
“并網難”亟待解決
華銳風電公告顯示,公司2011年盈利28.56億元,2011年業績下降的主要原因是產品銷售價格下降、銷售收入減少導致毛利率下滑,以及部分項目建設延期導致銷量和凈利潤減少。
而早在去年10月,金風科技公布的2011年第三季度季度報告就曾預測,公司2011年年度業績預減,2011年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比上年同期下降幅度50%-100%。與此同時,公司2011年三季度歸屬上市公司股東凈利潤同比下降74.92%,2011年上半年歸屬上市公司股東凈利潤同比下降59.85%。對此,金風科技透過公告表示,業績變動的原因為風電行業增速放緩;市場競爭加劇,風電機組價格下降。
華銳風電、金風科技不約而同的出現業績下滑顯然起著行業“晴雨表”的作用,更何況,兩大巨頭為對業績下滑的解析都幾乎如出一轍。
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業委員會副理事長施鵬飛認為,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制造商必然面臨低價競爭挑戰,隨之而來的必然是利潤的降低。相對于當年產品供不應求的時代,自然感覺“日子不好過”。
金風科技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武鋼在接受媒體采訪時也曾介紹,“今后會有相當一部分風電制造企業迫于資金、技術、成本和市場營銷的壓力,不得不‘關、停、并、轉’,最終形成少數大型制造商一統市場的局面”。
除行業自然規律外,包括武鋼在內諸多業內人士都承認,在過去兩年間風電行業發生了30余起惡性事故,對開發商投資收益產生重要影響。接近金風科技的人士透露,“由于去年部分風機在低電壓穿越方面的缺陷引起了一些事故,致使電網提出嚴格的并網要求。同時,項目審批也相應受到延緩。這些都對企業的經營業績產生影響”。
這一始終困擾風電業發展的“并網”難題至今沒有解決,以至于德意志銀行在近期發布的一份研究報告中都指出,中國能否實現2015年及2020年風電發電目標,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電網傳輸能力的增長。同時它還指出,2011年中國新增風電裝機容量20GW,其中實現并網的只有16GW。
“十二五”期間風電業將理性發展
這份報告預測,2012年底,我國將有大約5GW的閑置裝機容量等待并網,這種情況將有可能持續到2014年。雖然這份研究報告數據的準確性我們無從考證,但其所警告的“如果中國繼續以超過電網擴張和并網風電的速度建設新的風機和風場,那么預計到2020年閑置風機裝機容量可能增加到29GW”確實正是目前我們所面臨的。
這一態勢被上述提及的業績預告表現的一覽無余,如果確實如此,其是否意味著2012年以來A股風力發電指數歷經艱辛才積累出的11.2%漲幅(1月6日盤中創出的644.92點至2月7日收盤時的717.18點)會喪失殆盡,宣布行業已進入寒冬呢?
當然這一切都是建立在“中國風電市場潛力可觀,前景依然看好”的基礎之上,畢竟根據“十二五”規劃,2011-2015年,中國風電年均增量將達15-20吉瓦,年均復合增長率約為20%。對此,武鋼曾作出評判,“‘十二五’期間,風電產業將會持續發展,但發展將變得更趨理性”。
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業委員會副理事長施鵬飛認為,整個中國風電市場非常大,占全球市場的40%左右,因此所有企業都有生存發展的空間和機會。且國家對可再生能源的發展規劃已經作為剛性目標確定,因此未來幾年風電企業的發展應當是樂觀的。
武鋼認為,近幾年風電的快速發展受到電網的制約,這恰恰讓電網建設速度滯后的矛盾暴露出來,從而使得電網發展速度變得比以往任何時候更快;同時,電網公司從安全可靠的角度出發,針對風電出臺了多項新規,但其目的恰恰是為了大量接收風電,預計未來風電在電網的比例將會逐步提高。
此外,隨著國內產業政策的調整和風電市場競爭的加劇,我國風電投資商和制造商不約而同地加快了國際化步伐。一方面,國電龍源、三峽集團、中廣核、大唐集團、國華電力等很多中國風電開發企業積極“走出去”,采用中國制造的風電設備到國外開發風電場;另一方面,中國風電設備制造企業也在全面開拓國際市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