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可再生能源發展的“十四五”規劃正在緊張編制中,將決定未來5年可再生能源的發展走向。
隨著光伏在全國范圍達到平價格局,光伏企業達到盈虧平衡點促進企業未來快速發展。在“十四五”期間想要提升非化石能源的占比,將主要加大對風電和光伏等新能源的產業布局。
光伏發電技術降本空間大、技術進步快、產業化確定性強,是未來主要發展的低成本節能發電方式之一。
作為可再生能源,光伏滲透率提高大勢所趨。IEA預測全球光伏發電在總發電量的占比將在2040年達到18.7%,而2018年全球范圍內光伏發電滲透率僅為2.2%,2019年我國光伏發電滲透率提升至3.1%,光伏發電的市場空間廣闊。
2020年國內光伏競價項目落地,規模達26GW超過預期。受此影響,國內需求有望在4季度集中釋放,機構預計國內2020年新增裝機將達45GW左右,2020年全球光伏新增裝機且望達125GW,同比增長9%左右。
隨著下游裝機需求持續向好,將拉動產業鏈價格全面上漲。
光伏技術路徑豐富且多樣,而落地需靠設備商變現。
光伏行業之所以可以享受較高估值,一方面是因為光伏行業長期擁有景氣的下游需求,光伏滲透率提高永遠值得想象。
另一方面,則是光伏行業擁有完整的、多樣的、可見的成本降低路線圖,此路線圖為“景氣的下游需求”進一步強有力的保障,
光伏產業鏈的上游是晶體硅原料的采集和硅棒、硅錠、硅片的加工制造,產業鏈的中游是光伏電池和光伏電池組件的制造,目前晶硅電池分為單晶硅和多晶硅兩種,產業鏈的下游是光伏電站系統的集成和運營。
產業鏈由原材料硅料加工為硅片,進一步加工為電池片,然后加工為組件,最后組合為下游發電系統。
隨著國內廠商低成本先進產能擴張釋放,中國在全球光伏供應鏈份額持續提升。
目前光伏產業鏈供應端主要集中在中國大陸,且多晶硅和硅片環節產能向中國西北和西南地區轉移趨勢明顯。
2019年,中國在多晶硅、硅片、電池片、組件、逆變器環節產量占全球比例已分別提升至67%/97%/79%/71%/59%;尤其是多晶硅、硅片和逆變器環節,中國廠商憑借顯著的成本優勢推動低成本新產能快速擴張,近10年全球份額占提升約30pcts。
光伏產業鏈各環節設備需求及單GW投資額:
圖表來源:捷佳偉招股書
晶體硅原料
硅料企業競爭格局比較穩定,10年前的老牌企業,至今仍榜上有名,國內硅料形成保利協鑫、新特、大全、通威四強局面。
隨著歐美企業產能落后,成本較高,企業相繼面臨淘汰,硅片由中國大陸企業絕對主導。硅片企業目前面臨單晶替代的風險,存在多晶產能過剩,單晶產能不足的現象。
2012年起海外硅片產能迅速衰減,目前國內產能占比90%以上。目前形成保利協鑫,隆基,中環三家主導的格局,三家產能超過70GW。
多晶硅作為光伏產品制造的基礎原材料,具有產能投資金額大、技術工藝復雜、投產周期長等特點,且具備較高的進入壁壘,行業附加值較高。
硅片
大尺寸硅片能夠在硅片、電池片、組件制造中攤薄制造成本,在組件封裝環節降低玻璃、背板、EVA等輔材成本,在電站環節攤薄支架、樁基、匯流箱、直流電纜以及施工安裝等成本。
晶科、晶澳和隆基在硅片、電池、組件3個環節率先完成了不同程度的一體化整合,搶得先發優勢。
晶科與晶澳是一體化老牌勁旅,晶科自2016年來,牢據全球組件出貨量榜首,晶澳2019年蟬聯全球組件出貨量第二。
本輪光伏產業鏈普漲的本質是大硅片釋放的紅利重新在產業鏈各環節進行分配,提價不會大幅影響終端成本。
光伏太陽能電池
在光伏產業鏈中,太陽能電池片的生產過程是將硅片生產為能夠實現光電轉換的太陽能電池片的過程,該生產過程對光伏下游應用端產品的性能、成本等關鍵指標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電池片的光電轉換效率也成為了體現晶體硅太陽能發電系統技術水平的關鍵指標。
電池片環節是企業演化與交替最劇烈的環節。2016年后,中國臺灣企業逐步退出,目前由大陸企業主導。
當前價格下除頭部企業外均已虧現金流,低效產能不具備盈利可能,產業集中度的提升。
光伏電池片中,目前PERC技術是主流,2019年占比超過65%,而BSF技術多晶電池占比從2018年的60%下降至2019年的31.5%。此外,HJT和TOPCon技術電池由于成本較高,市場占比低,目前僅有部分企業進行小規模量產。
與其他環節相比,電池片行業市場集中度較低,前五企業產量合計占比37.9%,但仍同比提升8.4個百分點,2019年產量超2GW的企業有20家,占比為77.7%。
擴產規模最大的公司是通威股份,預計到年底電池片產能在30-40GW之間。隆基股份、愛旭、晶澳、東方日升、晶科等均有不同規模的擴產計劃。
由于上游的硅片在2020年將出現產能大幅釋放,價格或走低,電池片龍頭企業的毛利率有望企穩。
光伏組件
組件環節對資本要求較低,是我國最先發展的環節,國內產量占比穩步增長。
當前國內產能占全球產量70%組件環節目前投資成本在1-2億/GW。
從光伏產業全球競爭格局來看,龍頭企業多來自于中國。2019年,全球光伏組件出貨量排名前10的公司中,排名前五的企業均來自中國,它們合計占據了全球一半的市場份額。
由于組件生產環節集中在國內,因此相比于海外設備商來說,國內設備商能夠提供更便利的服務,具備相當大的競爭優勢。
晶科、天合、晶澳分別以9.2%、8.6%和7.1%的市占率占據組件環節前三名位置。
目前硅料、硅片、電池片環節價格上漲,已對需求有所反應,組件環節價格也已基本觸底持穩。在行業致力于降本的大邏輯下,價格上漲有望全面提升行業各環節盈利水平。
目前行業內各環節龍頭擴產堅定,本輪洗牌過后,市場份額有望進一步擴大。
光伏玻璃
光伏玻璃主要指超白壓花鋼化玻璃,是組件封裝的必需品。
2006年以前,光伏市場規模較小,且光伏玻璃的生產具有較高技術壁壘,當時市場由法國圣戈班、英國皮爾金頓(后被板硝子收購)、日本旭硝子和日本板硝子四家企業壟斷。
2006年,福萊特率先打破技術壟斷,開始光伏玻璃國產替代進程,2012年底,信義、福萊特名義產能分別為2400噸/日、1690噸/日,合計占國內產能的46%,占全球產能的29%,雙寡頭格局開始形成。
2019年信義和福萊特市占率合計達到53%,且2020年有望提升60%以上。
因玻璃行業成本差異體現在成品率、良品率等工藝上,而工藝和技術上的差異會通過龍頭擴產逐步放大成產業壁壘。
2013年以前,光伏市場需求由海外主導,2010年開始補貼下滑給行業帶來劇烈波動,2013年歐美開始對中國光伏產品進行雙反調查,國內企業受到巨大沖擊。2013年至今,中國接力歐洲發展光伏產業,玻璃實現全面國產替代。
光伏發電系統
光伏發電系統分為兩種類型,一是集中式光伏發電系統,主要是在廣闊地面上安裝十幾兆瓦以上的大型地面電站;二是分布式光伏發電系統,主要是在各種屋頂上安裝的兆瓦級以下的光伏發電系統。世界其他國家,主要以分布式發電為主,占光伏發電系統總量的80%以上。
根據《中國2050年光伏發展展望》預測,隨著光伏成本的快速下降,新增裝機規模將快速增長,同時憑借成熟的商業模式和很強競爭力的成本,分布式光伏將成為光伏發展的主要模式。預計到2050年光伏發電總裝機規模達到5000GW,占全國總裝機的59%。
光伏產業的快速發展推動了技術的進步,光伏設備價格下降,光伏電站的標桿電價隨之下降,度電補貼電價則維持在0.42元/KWh。強有力的補貼刺激下,光伏企業不斷擴產發展。
光伏產業發展一直通過創新推動,從技術升級的速度看,我國光伏產業化技術處于全球先進水平,前沿技術也開始加速布局,中國光伏產業當之無愧的引領全球光伏行業的發展。
隨著各國對氣候問題重視度提高以及光伏發電經濟性的不斷提升,光伏行業未來發展前景越趨明朗,光伏終端需求有望在較長時間內呈現增長趨勢。從供給端看,未來產業鏈各環節的競爭格局以及技術發展趨勢值得重點關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