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雨宏提出,“一旦標準執行,設備行業將最先獲利,隨著市場規模的擴大,國內催化劑產業有望獲得大規模發展。”
楊金田也認為,國內市場足夠應對這場技改,國內的脫硫和脫硝公司已經非常成熟,產能足夠大,催化劑等核心的技術業已國產化。
但在采訪中,記者發現上了脫硝設備的企業多用進口設備。不過即將上脫硝設備的一些電廠坦言,出于可靠性考慮,一些諸如電磁閥、執行機構等關鍵設備可能會考慮進口件,其他的還是會選擇國產。
王志軒則認為這些都是表面上的國產化!昂芏嗥髽I看似是在國內研發生產,其實核心技術仍掌握在外方,每裝一套設備都要給國外公司交一筆費用。”
有一次,他去一家做布袋除塵的公司考察,在國內也是大型企業,獲得了專利。愛打破沙鍋問到底的王志軒邊走邊問廠長,“你們的布袋原料纖維是哪里的?”廠長自信地說是日本,在廠長的想法里進口原材料制造是一個賣點。但是王志軒卻記在了心里,相繼問了幾家布袋廠后發現答案竟然出奇地一樣。也就是說,基本材料仍然掌握在少數國外公司手中,國內大部分是加工性質。
“這就是我們所謂的國產化!”雖然一直在科技創新,一直在推進國產化,但是我國電力環保產業的發展確實使許多國外企業得到了大發展!皩τ诖髾C組的脫硫和脫硝,除了個別環保公司外,國內大部分脫硫公司都是通過購買國外技術發展的,這也是迫不得已,因為我們沒有核心技術,嚴格的環保要求又要在極短時間內完成,形成如此大的環保市場其核心技術不靠國外靠誰?如脫硝基本上就是把老外的催化劑生產線直接移過來,然后希望再創新形成新的知識產權,但由于發展太快,往往來不及應用。還有,脫硝用的基礎材料納米級鈦白粉和催化劑核心技術也主要是國外控制,所謂的國產化主要指在國內生產!
另一個50%
“中國發電用煤只占50%左右,大氣主要的污染是發電廠以外的那50%散燒造成的。但是對那50%沒提出要求,只治理發電廠,這對中國的污染治理是沒什么好處的。”接受《能源》雜志記者采訪前,朱成章一直琢磨另一個50%的情況,并打算撰文提議,用氣和電代替散燒,把散燒煤轉給電廠,這才是恰到好處的能源調整。
根據規劃,除電煤外的50%包括一些冶金用煤和小鍋爐、居民散燒,對這部分,尤其是后兩者沒有太多規定,只是在煤球里加入了一些脫硫的試劑,燃燒的過程中沒有任何治理。
“除了脫硫還有脫硝,其實真正的氮氧化物排放大戶是汽車尾氣,并非電廠!敝斐烧抡f。
美國最新的戰略提出還是要靠煤炭,其煤炭占一次能源的22%,我國占70%,美國除了煉鋼和水泥用一些煤炭外,其他的全部給電廠,電廠消耗的煤占94%,美國認為交給電廠可以解決脫硫、脫硝,煤炭和電力相結合才是干凈能源!拔覀兊淖龇▌t恰恰相反。我們不是以質來控制,而是以量,即以排放總量為導向,而‘十二五’的規劃應該是以質為導向!
一邊在放松,另一邊趨嚴,兩個50%采取了不同的態度。對此,當火電完成了60%的脫硫時,全國的減排量才不到10%。王志軒認為,非電煤的50%對環境質量來說才是主要污染源,因為電廠主要在城市以外,電廠大氣污染物排放最大落地的濃度一般在煙囪下方3到5公里,如果離城市幾十公里基本沒影響。而散燒直接影響城市的環境,通常所說的環境質量主要是指影響人的日常生活的環境問題。所以解決環境質量問題應該首先解決這50%的散燒。對于電廠排放大氣污染物形成的二次污染問題,需要通過總量控制、結構調整、系統控制、分清主次、有針對性解決,而不是“一刀切”。
不斷有專家提議,在城市散燒的部分用電和氣來替代煤,用大的光熱電廠替代小鍋爐,鋼鐵、水泥廠等也要加快控制。所有這些應該納入政府的總體規劃,而非各自為政。
“電廠的減排‘十一五’脫硫已經做到了絕大部分的有效控制,脫硫裝置幾乎100%,效率大約是85%,現在再花上千億和增加運行成本解決剩下的10%(因為百分之百不可能),其環境效果和經濟代價合算嗎?如果把錢花在非電煤的50%,效果會更好些。當然,火電廠氮氧化物的控制在‘十二五’期間是重點,關鍵是‘過嚴’和‘一刀切’的問題。”王志軒說。
既然解決散燒更為迫切,為什么不去做?發電企業的話或許更有代表性,“從約束角度來說,五大發電集團都是中央企業。中央企業最好管。不論是國資委還是電監會都要管。央企每年都要簽節能減排責任狀,不完成就降級,所以央企領導不能像民企老板一樣我行我素。國家簽訂京都議定書,要減排20%,隨即就把指標分攤下來,執行不了也得執行!
楊金田也笑言,畢竟發電企業是大戶,要管肯定從大戶著手,對于散燒,由于技術狀況不同,小鍋爐不可能制定與電廠同樣的要求,一個小鍋爐花那么多錢做改造不值得。
不過,國家也在試圖解決小鍋爐的問題,要求電廠做熱電聯產,由大型發電企業來進行城市供熱。但是問題就又出現了,某發電企業負責人對《能源》雜志記者抱怨道:“要電廠供熱,國家又不給政策,供熱費用不能到位,徒增了供熱電廠的經營負擔。我們很多供熱電廠,都是在虧本供熱。”
不得不承認,電力企業的抱怨也不無道理。問題總是接踵而來,如何合理解決這50%非電煤的排污問題,達到總量的平衡,或許還有待環保部門甚至政府的統一思考。
上一頁 [1] [2]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