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造難題求解
不管標準嚴格與否,一場疾風暴雨式的爭辯過后,改造還要繼續,因為標準是強制性的。
大唐國際屬于有預見性的一類企業,在上輪脫硫改造完成后,2009年開始,他們就著手制定公司的《‘十二五’脫硝規劃》,預算已經完成,招標也開始推行,但是新標準的推出還是讓他們有些措手不及。因為公司是按照重點地區200mg/m3、非重點地區400 mg/m3的標準設計的,而新標準正好提高了一倍。
“原定數十億元的脫硝預算肯定要超標了!贝筇茋H發電股份有限公司安全環保部主任田志國看了看手上這份保存完好的文件說道。
“企業的經營壓力太大,因為現在火電企業執行的是市場煤計劃電,目前電力企業普遍存在經營難題和困擾。大唐國際火力發電企業也存在這方面的經營壓力,現在脫硫又要進行二次改造,還要上脫硝,資本金、費用都是企業自籌。初步預估了下,我們下轄26個電廠,脫硫改造完也要將近十幾億元,脫硝我們做的規劃是數十億元!碧镏緡寡。
田在擔任大唐國際安全環保部主任之前,供職于高井電廠。大唐國際已經上了脫硝設備的5家電廠中,高井電廠就榜上有名。談到改造難題,田志國一下打開了話匣子,“根據新標準,大唐國際有近70%的電廠需要改造。有些還是連鎖反應,脫硝不只是裝個設備就完工了,現在除塵和脫硫已經占用了煙道的空間,脫硝往往需要再擠占這部分空間,怎么辦?可能需要三個全拆下來改造,費用就增加很多了!
這的確是改造過程中的一個難題,尤其對老電廠而言更甚。
高井電廠就是一家上世紀五十年代的老電廠,改造時根本沒有可安裝脫硝裝置的位置,很多供應商都知難而退了,有些工程公司表示,“如果高井電廠能做下來,其他任何一個電廠都能做!
高井設備部副部長申建尊回憶道,前期論證用了很長時間,尋求多方面的技術支持。由于是第一批吃螃蟹的,沒有先例,干脆把國內了解情況的或者在國外干過的人都召集過來了,其中還包括設計院和電科院(42.400,-0.23,-0.54%)的專家!皼]有場地,只能把后面設備改或者挪移,擠出個場地,找夾縫把設備塞進去。后面要挪的設備包括除塵器、風機、干灰設備等等,本來都是連在一起的,這一挪,相當于傷筋動骨!
高井電廠并非個案。對于這些電廠來說,空間小,已經沒有地方放置新的脫硝設備,而擠占其他位置的同時,費用也是翻倍劇增。很多電廠只能把原來占空間較大的電除塵改為布袋除塵,憑空多出一筆費用只是為了給脫硝騰讓空間。
相比脫硝,脫硫的改造就更復雜了。
截止到2010年,全國已經有82%的電廠上了脫硫設備,有些甚至是一年前剛剛完工。運行了一兩年,最多三五年的新設備,現在需要重新改造!斑@是電力企業最不能接受的嚴重浪費。”朱成章說這對電廠有點不公平。
中節能六合天融環保科技有限公司是中國節能旗下專業從事煙氣治理的子公司,其副總經理楊鶴峰算了一筆賬,如果原來上脫硫的造價是110元/千瓦,那么新標強制實施后,脫硫改造的費用可能也要70元/千瓦左右,一家中等規模電廠的改造費用依然要上億元。
僅僅是改造費用嗎?答案顯然如同脫硝一樣是否定的。“還有配煤,我們國內的煤含硫量都是很高的,為了減少二氧化硫,要額外支付一筆配煤的成本,降低含硫量!碧镏緡f,珠三角、長三角地區的電廠燃煤都漲到了上千元,成本已經吃不消,連連虧損,而這些地區卻是要求最嚴格的地區。
當然,催化劑的增加也是必然的,按照原先400mg/m3的要求,上兩層脫硫就可以,現在就要上三層,甚至四層。催化劑的費用其實是運行成本中最高的,1m3就要七、八千元,并且生產廠家多在國外,價格也是水漲船高。
“催化劑和還原劑占到整體費用的80%!蓖踔拒幦绱撕喢鹘榻B催化劑的地位。
如此高額的脫硫二次改造費用,對于一些快到運營年限的老電廠來說則顯得有些得不償失,因為上一輪改造中就出現過剛剛改造完就關閉的情況。
如此頻繁的改造,有沒有一些獎勵亦或是補貼?
王志軒說,按照《行政許可法》應該給予一定補貼,但“國家要做的不是一項項補,而是給改造的電廠重新核定一個電價”。但這卻只是一種美好的愿景。
對于脫汞,記者采訪的所有電廠均表示還沒考慮,甚至他們還沒理清脫汞要怎么做。
“加上這條標準沒有意義!蓖踔拒幟摽诙觥K恢挂淮蔚靥徇^這個觀點,我國空氣環境質量標準中并未規定汞及其化合物的濃度要求,因此,確定火電廠汞排放限值與《大氣法》抵觸或法律依據不足。同時,由于目前對火電廠汞排放的數量、對環境質量的影響范圍和強度尚不明確,對不同燃煤的汞含量情況也未掌握,汞排放的控制技術和監測技術尚不成熟,環保部門和電廠目前對汞排放都沒有監測和監督,故提出的汞排放限值的科學依據不足,薄弱的技術基礎也無法支撐火電廠煙氣汞排放控制。
千億市場肥了誰?
當發電企業抱怨四起時,環保企業們卻在摩拳擦掌,尤其是國外公司更是積極介入中國市場;蛟S,這就是王亦楠所說的“掐死一些行業的同時也會催生一些行業”。
近期,像中節能六合天融環保科技有限公司這樣的專業減排企業就接待了很多來訪者。火電煙氣治理存在著各種新技術與工藝路線圖,也同時應運而生了一批以技術創新為特色的中小企業。然而在實際情況中,整個煙氣治理領域對于新技術的采用持保守態度。但是設想一下,又有哪家火電廠會拿一臺價值40多億元的機組來承擔試驗新技術帶來的風險?
此外,楊鶴峰介紹,在我國脫硫初期,國內脫硫技術相對空白,很多國外公司帶著技術來國內尋求市場合作。由于我國火電廠煤種復雜,經過多輪的技術吸收與改進,國內脫硫公司已經完全掌握并消化了主流脫硫技術,并走在了國際前列。而國內煙氣治理領域真正有實力的大公司也已經與一些國外大型技術公司形成了技術聯盟,新技術型中小公司的生存空間也進一步縮小。
這一次催生的環保市場有多大?王志軒初步的測算,需要投資大概是2000-2500億元,然而,楊鶴峰估計更為樂觀,“上一輪的脫硫市場,總共的脫硫設施建設用了1700億元,而從國際市場經驗看,脫硫建設、除塵改造和脫銷建設三者的投資規模大致相等,而脫硫二次改造的費用略低于脫硫建設,如此算來整個新增市場規模至少有4000億元!
楊鶴峰把未來火電煙氣治理市場分成工程和運營兩大部分。對于工程市場,由于五大發電集團旗下都有自己的環保公司,基本上會承攬大半的業務,給其他公司留下的空間就很少了。而中國節能的優勢在于運營服務,因此他更看重運營市場份額。
那么,這兩大市場又是怎樣的分工呢?
對于工程市場,據火電廠估算,脫硫的改造費用至少是第一輪的60%-70%,改動的量雖然不是很大,錢卻不一定會少花,因為一個穩定運行的脫硫機組,國內單位造價應該是160-170元/千瓦。脫硝則多為新建,預估只比脫硫低一點,大概在130元/千瓦左右。如果7億千瓦中的80%以上需要改造,市場一目了然。
“但實際上,行業內招投標最低的到了85元,集中的成交價格在110元左右,這樣的脫硫設施在兩三年內沒問題,但是長期穩定運行維護成本會很高。”采訪中,有專家認為脫硫市場的混亂從上一輪的招投標已經初現端倪。
國產化后的價格戰愈演愈烈,造成了質量無法保障,這才是市場最棘手的問題。這一輪會改觀嗎?楊金田信心滿滿,他說經歷了脫硫的混亂后,脫硝市場會所有改觀。但王志軒坦言他沒有看到好轉的跡象。各地的招標依舊在繼續,打慣了價格戰的國內企業不見得會改變策略。
另一個市場就是運營市場。雖然未來運營市場前景可觀,然而由于脫硝電價補貼遲遲沒有下來,國內大多數煙氣治理公司都還在觀望。目前對于脫銷補貼一直也在爭議,業內的普遍觀點是低于脫硫的1.5分,大致在1.2分左右,多數業內人士認為,這應該是底線,因為過低的補貼勢必造成行業工程建筑質量降低。
中國節能最近萌生了一種新鮮的想法——以央企的資源整合優勢推動“電廠污染物減排第三方運營”,即將國家脫硫補貼的1.5分直接補給脫硫企業,同時由脫硫企業負責減排設備的整體運營,國家、火電廠、減排企業明確各自的職責權利。楊鶴峰稱,從經濟上看,這將直接帶來兩方面的好處。一方面,目前五大發電集團整體資產負債率高達80%以上,若將相關資產轉讓給專業減排公司將使其資產負債率降低5%左右;而另一方面,以脫硫為例測算,如果交給第三方運營,將使減排成本比發電集團自己運營成本降低10%左右。
對于這種想法王志軒認為很不錯,且在脫硫的特許經營方面,中電聯受政府委托組織開展了多年的試點工作,已有2000萬千瓦的規模在運行,但是脫硝能否特許經營還需要認真研究,因為脫硝與鍋爐主體幾乎是一體的,與電廠的劃分將變得很復雜。
如此看來,不管是工程市場還是運營市場都是一片利好。但,“一些媒體和環保協會試圖用這個市場來說明新標準是正確的,有些本末倒置!蓖踔拒幙偸悄芴岢黾怃J的問題,“因為末端治理型的環保產業應當是被動型產業,為了環境保護需求來發展,從循環經濟和清潔生產的角度講,污染物產生的量越少越好,最好能夠在生產環節和源頭上加以控制。如果能夠達到環境質量的要求,沒必要為了環保產業而趨嚴排放標準去創造一個市場,F在很多人是找市場,一改標準新市場就出來了,財富就有了,但這需要提高全社會的經濟成本,不是真正的發展。”另一個爭議也尾隨而來——偌大的市場到底是國內的市場還是國外的市場?兩個陣營的對峙在這一點上顯得異常嚴肅。
上一頁 [1] [2] [3]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