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近期光伏產業鏈的漲價潮是一次黑天鵝事件,讓整個行業措手不及。
其實,哪有這么多的黑天鵝,這么熱的天兒,這么熱的行業,天鵝們避暑還來不及呢。
對于一個足夠成熟的行業來說,大多數表面上的黑天鵝事件,或有可能都是市場大勢下的必然。
表面上看,此次光伏漲價潮的誘因有二,一是新疆某硅料廠生產事故導致全疆硅料企業停產檢修從而導致硅料供應緊張,二是下游應用市場臨近年度安裝旺季催生市場需求。
兩廂擠壓之下,造成市場價格飆漲。與此同時,主材價格的上漲,也引發了供應鏈配套材料跟隨漲價。
以上三者,都很偶然嗎?
硅料廠的生產事故,從事故發生到地方政府的一刀切處理,事件本身的確偶然,但對行業來說這類事件或也是必然,這些年下來,有點歷史的光伏企業哪個沒有經歷過此類事件?
實際上,對于在硅料供應上曾經吃過大虧的中國光伏制造企業來說,即便是離硅料環節最遠的組件企業,對硅料市場的風吹草動也會相當敏感,所以不少企業其實都制定有針對硅料供應出現問題的應對預案。
安裝旺季到來對市場需求的影響這一點,沒什么可說。
配套材料的跟隨漲價,顯然與行業短期供需形勢沒有太大關系,而更多是因為疫情導致全球大宗商品價格全線下跌之后的一次反彈。
如果說漲價的幾項誘因事后看起來都并非偶然,而多數企業也有應對預案,但事情來臨時卻仍是讓全行業大多數企業都措手不及,問題出在哪里?
玩過股票的人幾乎都知道,通過迅猛且迅疾地拉漲或殺跌來收割散戶的籌碼,是很多股市莊家的慣用手法,面對這種局面,別說一般散戶,就連擁有專業操盤手的大戶恐怕也都跟進不及。
光伏產業鏈的這次漲價,無論烈度還是速度,似乎都很有股市老莊家的狠辣勁兒。
競爭就是競爭,輸贏都沒什么好說的。只不過,如何看待這次看似偶然的漲價潮,卻很可能決定了企業的未來。
或許,這次漲價潮預示著市場競爭風格的某種轉換,或是一種未來市場競爭形態的預演。因為,市場的格局正在發生改變。
回頭去看,光伏行業的數次巨大震蕩,基本上都由市場格局轉換引發,無論2012年歐美雙反催生國內應用市場啟動,還是2018年“531”導致外需市場重新成為重頭,都是如此。
而眼下,我們來到了一個“內循環”的時代,這個時代的主題就是市場轉換。
在這樣一個時代,至少在短期內,光伏制造業已有的巨大產能很難通過內循環予以消化,產能出清成為必然。而價格戰,已經一再被歷史證明,正是產能出清的最有效手段。
僅僅從競爭策略的角度來看,在硅料硅片產能上占據絕對優勢的行業龍頭們,放大硅料硅片環節利潤同時壓縮組件環節利潤的玩法,對于眾多的組件企業來說,確實是大殺招。
這種玩法,很可能會成為未來市場的新常態。(吳軍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