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行業資訊 政策法規 產業市場 節能技術 能源信息 宏觀環境 會議會展 活動圖庫 資料下載 焦點專題 智囊團 企業庫
能源信息  中國節能產業網 >> 能源信息 >> 能源財經 >> 正文
中國躍居新能源領域全球第一投資大國
來源:南方日報 時間:2011-11-11 17:33:17 用手機瀏覽

  9日至11日,規模盛大的首屆中國國際“綠色創新展”在廣州舉行。寶馬、奔馳、通用電氣、西門子等世界500強的身影在展館隨處可見,新能源汽車、LED照明、風電、太陽能等新興技術競相綻放。

  展會期間,除了產品與技術上讓觀眾大呼過癮外,上百位國內外專家學者、企業代表等出席的論壇活動也讓觀眾享受了一回綠色的“腦力激蕩”。業內專家認為,在世界日益面臨能源消耗瓶頸制約的當下,發展節能與新能源技術勢在必行,跨國之間的投資也開始呈現綠色的“主色調”。中國在推動綠色產業崛起的同時,如何擺脫“兩頭在外”的發展掣肘成為關鍵。

  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發展成“重中之重”

  在本屆綠色創新展上,寶馬、奔馳等行業巨頭紛紛將它們的新能源汽車亮相。奔馳推出一款B級燃料電池車吸引了很多觀眾駐足。續航400公里,所加燃料為氫,最大時速170公里,每次充滿燃料僅需3分鐘,讓人覺得魅力十足。

  事實上,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只是全球能源消耗遭遇瓶頸的一個縮影。昨日,在“節能和新能源汽車發展研討會”上,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副秘書長葉盛基透露,2010年中國汽車產銷突破1800萬輛,保有量突破1億輛,可以說,“中國已經步入汽車社會”。

  然而,石油安全卻成為汽車工業發展的第一大絆腳石。由于國內原油的有限性,2010年我國石油對外依存度達到55%,未來10年可能超過65%。此外,據上海汽車工業集團副總裁陳德美介紹,2009年,中國道路交通車用柴油總量已達1.28億噸,到2020年,這一數值將達到2.4億噸。

  據《BP世界能源統計(2009)》的數據統計,如果沒有發現新的原油儲量,按照目前的開采速度,41.6年后將無油可采。全球57%的石油消耗在交通領域,能源消耗的瓶頸給中國汽車產業發展敲響了警鐘。

  對于這一形勢,葉盛基表示,“必須全力發展節能和新能源汽車,除此之外別無選擇”。在國家“十二五”發展規劃中,新能源汽車已被列為未來幾年汽車行業發展的重中之重。除新能源汽車外,綠色照明、低碳建筑、新能源產業等相關行業規劃一個接一個出臺,“綠色發展”已經成為國內各行業應對能源危機共同開出的“藥方”。

  “兩頭在外”致產業發展“中氣不足”

  在“綠色創新展”中國臺灣展區,眼花繚亂的LED照明成為展區里的“主角”。據洋鑫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負責人肖業云向記者介紹,一提起LED產業,人們就認為臺灣地區產品要高大陸地區一截,事實上,“大陸地區與臺灣地區的LED產業不分伯仲,但由于臺灣地區的質量管控更勝一籌,所以產品出口到歐美地區價錢平均要高10%至15%”。

  在肖業云眼里,“質量管控”即是包含了研發與核心技術的理念。LED產業是國內新興產業發展的一個代表,國內更多的如風電、太陽能等行業的發展,同樣面臨著質量管控的“阿喀琉斯之踵”。

  聯合國貿易與發展組織投資與企業司司長詹曉寧告訴記者,中國大陸地區的風電、太陽能企業,仍未走出傳統的出口導向型企業“兩頭在外”的產業模式,上游原材料和下游應用市場嚴重依賴海外市場。

  近年來,中國在新能源領域悄然興起,開始躍居全球第一大投資大國,并開始在低碳相關的設備制造領域占據重要地位。目前,中國已成為太陽能組件第一生產大國和出口國,同時也是風力發電設備制造能力最大的國家之一。無錫尚德、天威英利等企業已躋身全球太陽能組件生產企業的前列。

  然而,中國多數跨國企業的對外投資仍然是“點式”與分散的形式,“兩頭在外”,而非真正擁有全球一體化的生產體系和完整的全球產業鏈,這造成中國新能源產業發展“中氣不足”。

  近期,由于財政緊縮,美國等主要市場光伏企業出現“倒閉潮”的現象,歐洲一些企業也開始壓縮生產,“兩頭在外”的中國新能源出口企業面臨著更大的調整壓力,一些光伏企業甚至開始出現虧損的現象。

  詹曉寧表示,中國太陽能、風能設備制造已實現規模生產,產品價格大幅下降,根據“產品生命周期理論”,這些產業已經進入“大舉對外投資階段”,中國應采取積極的鼓勵政策,讓有實力的太陽能、風能企業“走出去”。

  “掘金”綠色領域資金與技術風險須防范

  在西門子東北亞區首席執行官、西門子(中國)有限公司總裁兼首席執行官程美瑋眼里,跨國投資將在低碳領域有著巨大商機,而這位顯得矍鑠精干的中國區“掌門人”也非常樂意來中國“掘金”。但掘金過程中需要防范技術風險。

  目前,西門子與廣東省相關部門簽署了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并將在交通、工業、能源和醫療領域開展合作。兩年前,西門子在云南與廣東之間修建了一條±800kV的高壓直流輸電線,將云南水電站生產的電能傳輸到工業發達的珠江三角洲地區,每年幫助減少二氧化碳排放3000萬噸。

  程美瑋告訴記者,目前世界有超過一半的人口生活在城市,中國有657座城市,到2015年,中國將有超過7億人口生活在城市。根據相關規劃,“十二五”期間,中國將在城市基礎設施領域投資達數萬億元,西門子希望發掘市場潛力,幫助中國城市減少“碳足跡”,從而實現低碳發展與社會效益的“雙贏”。

  毋容置疑,綠色經濟將成為全球經濟發展的新動力。根據詹曉寧介紹,未來30—40年,全球每年用于發展綠色經濟的投資還須增加1.9萬億美元,而發展中國家在這方面的投資須增加1萬億美元。

 


分享到:
相關文章 iTAG:
北汽入主美國新能源公司 將共同推高端電動車
方正電機增發募資4億元用于開發純電驅動系統
新能源汽車產業崛起將帶動稀土永磁發展
聯合國呼吁發展綠色經濟以實現可持續發展
中美在穗尋求綠色經濟和清潔能源合作
新能源汽車發展規劃難產 政策轉吹混動風
巴西經濟“綠色轉身”:廣泛應用各種綠色能源
深圳靠科技發展綠色經濟 能耗接近發達國家水平
頻道推薦
服務中心
微信公眾號


CESI
關于本站
版權聲明
網站合作
網站幫助
聯系我們
網站服務
金融服務
項目對接
技術推廣
最新活動
郵件訂閱
中國節能產業網致力于打造節能領域最高效的技術、項目、資金一站式服務平臺。
©2007-2015 China-esi.com
湘ICP備12011889號
節能QQ群:39847109
頂部客服微信二維碼底部
掃描二維碼關注官方公眾微信
heyzo一本久久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