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兩三百年的發展,這兩大要素都遇到了挑戰,這些挑戰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挑戰包括化石能源的急劇減少、廢氣廢水的大量排放和環境日益污染嚴重等問題。如今,人類社會需要選擇新的路徑來迎接這些挑戰,這即意味著,未來社會將進入到一個“低碳文明時代”。
目前,中國一方面經濟高速發展,一方面又靠傳統的發展模式進行支撐,這使得我們的能源和環境都存在很大的挑戰,不加以轉變我們將難以前進。盡管有很多人覺得發展低碳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問題,甚至還有西方的“陰謀論”的聲調出現。但我認為,“低碳”發展給我們國家帶來很好的發展機遇,它促使我們轉變目前相對落后的生產與生活方式。
南方日報:目前,低碳發展會否面臨缺乏標準的尷尬?甚至社會上有人認為,太陽能是“偽低碳”,因為它一方面節能,但生產過程卻是高耗能,您如何看待?
陳勇:對于標準,國內外都還沒有完善的標準,這需要一步步進行探索。在英國,我就看到有些商品開始有低碳的標志,比如當時我買過一瓶牛奶,旁邊除了寫牛奶所含的營養外,還寫著生產牛奶要排放多少碳,牛奶的“碳足跡”如何如何。
實踐低碳的過程是要不斷進行的,估計整個社會要進入較為成熟的低碳生活形式,時間可能在五十年甚至一百年。但要通過改變,形成一種習慣,從而成為整個社會發展的基本模式。
對于“偽低碳”的話題一直存在。比如說,電動車在制造過程中會消耗材料、能源,廢棄以后又存在電池的回收與環保問題,有人就質疑電動車是否有合理存在的理由。事實上,包括太陽能、新能源電動車等等,未來肯定是發展的方向,問題是如何保證能量轉換的問題,在實現低碳的基礎上充分利用新能源,這只是技術的問題,而不是方向性的問題。我相信人類肯定能找到更好的解決途徑。
生活、科研、教育模式面臨變革
南方日報:如果要從我們身邊做起,您覺得應該怎么推進低碳的發展呢?
陳勇:推進低碳發展,首先要在觀念上有全新的認識。在過去的數百年,人們生產生活都以化石能源為主,這是一種傳統的發展模式,我們要逐步向符合低碳要求的新能源模式轉變,或者其它符合節能要求的新技術模式。
比如在生活方式方面,要對現有的衣食住行模式進行改變。目前,國內很多人的飲食習慣不太好,很多人吃一半剩一半,或者吃60%扔掉40%,這樣造成了不少的浪費。實際上,食物本身就是財富,但卻變成廢棄物既浪費又不環保。
有人說,“麥當勞模式”生產出的是垃圾食品,但實際上,它的生產流水線化,每個過程都有很嚴格的質量檢測,食品的安全有保障,同時也不容易浪費。當然不是說“麥當勞模式”是最好的,這是給予我們的思路借鑒。
此外,我們的教育、科研方式也急切需要轉變。過去的幾百年來,我們所學、所用的理論基礎、教育模式都是建立在以化石能源為基礎的工業社會模式上,這是傳統的思路。
而我們如果要進入“低碳文明時代”,這就意味著社會的科研形式、教育模式,都需要根據低碳能源的社會發展要求作出相應的調整。我們過去認為顛撲不破的理論、課程,都可能面臨著改變,不進行調整和改變,我們進行的還是傳統的發展模式。
上一頁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