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不知不覺,廣東作為國家低碳省份試點已經一年了,“低碳”一詞也如春雨般,迅速地散播到社會每個領域。一年來,人們對于“低碳”的認識是否有了進一步提高?作為碳排放主體的城市與產業發展如何尋找低碳的路徑?低碳發展未來將面臨什么樣的難題。對此,南方日報特別專訪了廣東省低碳發展專家委員會主任委員,中科院廣州分院、省科學院院長,省政府副秘書長陳勇,傾聽他對于低碳發展的新見解、新聲音。
新興產業發展因“土壤”而異
南方日報:廣東國家低碳省試點自去年11月啟動以來,您覺得廣東作為試點省份成效如何?
陳勇:低碳產業發展是全球的共識,但是實現的路徑大家都還在探索,因為沒有現成的經驗和模式,因此進行試點是很有必要的。對于廣東而言,作為低碳試點省份是一個很好的機遇,它試點成功則可以作為示范,在全國范圍內進行推廣。
試點這一年來,廣東政府部門十分很重視,也做了很多工作,比如在經濟領域,廣東以“低碳”為抓手來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在推廣方面,相關部門成立了低碳專家委員會、制定低碳發展的規劃、選擇一些技術突破點實行低碳發展等,應該來說試點頗有成效。
但我們也要轉變一種觀念,“低碳”不是簡單地進行節能減排。我們在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時候,要找到哪些屬于低碳發展的關鍵技術進行突破。這樣,才不會在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時產生新的落后,這個教訓我們已經有過。
南方日報: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時,為何可能產生新的落后?
陳勇: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是廣東進行轉型升級的重要步伐,但在發展時不能簡單地就事論事,事實上,無論是產業轉型升級,還是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都需要注意不能區域的“功能區劃”的問題,從而低碳發展新興產業。
目前存在一種社會現象,就是一提到戰略性新興產業,許多地區蜂擁而上,都劃出一片地要大力發展,根據沒考慮功能區定位的不同,這樣就造成全國很多地方的規劃存在“千篇一律”的現象。
但事實上,不是所有的地區都適合發展新興產業。新興產業可能在這個地區可以,在那個地區不可以,這要看當地有沒有適應新興產業的工業“鏈條”,有些地區本身工業薄弱、農業與旅游業發達,這樣的新興產業鏈條是斷的,并不符合產業發展。因此,可不可以發展,要看該地區是否有適合生長的“土壤”才行。
因此,國家才會根據不同區域的特點制定功能區劃。然而,由于區域之間利益糾葛的存在,不同功能區之間需要制定交易標準,通過補償機制來發展低碳產業,從而促進功能區劃的實現。比如,一開始某工業企業想“落戶”生態發展地區,可以通過交易調配到工業發展地區,再由后者對前者進行一定的補償。這樣,工業地區就可以集中發展工業,生態地區就可以發展受農業與旅游業,各行其職,實現分工效應最大化。
新能源技術層面有待提升
南方日報:如今,“低碳”似乎已成為一大社會標簽:低碳經濟、低碳生產、低碳生活、低碳城市等等。您覺得人們為何如此重視“低碳”?
陳勇:我們知道,人類一開始是“農業文明時代”,采用的是傳統的生產生活方式,經過漫長的發展才進入“工業文明時代”。一直以來,工業時代都以化石能源為基礎,以蒸汽機的發明與運用為標志,這兩者成為工業社會最重要的要素。
[1] [2]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