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富的釩、鋅等礦產資源給陜西商洛帶來了商機,也形成了驚人的“歷史包袱”造成污染,威脅周邊民眾生命財產安全。為此,該市以礦產資源循環再利用為突破口,發展循環經濟,破解尾礦污染難題。
商洛地處秦嶺腹地,釩、鋅等有色金屬資源豐富,由于以“高能耗、高污染,資源型”為主要特點的礦產業缺乏科學有效的資源整合,上游產品偏多,下游產品偏少,經濟和社會效益不明顯。
與此同時,長年的礦產開采使該市境內積累的礦山廢棄物和尾礦副產品越來越多。截至目前,各類礦山和冶煉渣場達316座,其中尾礦庫109座,占陜西的37.7%,占全國近1%,僅尾礦堆積量已達4000多萬噸。這些驚人的歷史“包袱”不僅占用了大量土地,污染了環境,而且威脅著周圍民眾的生命財產安全。
為此,商洛市按照“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的思路,以礦產資源開發為突破口,大力發展循環經濟。
商洛市市長楊冠軍告訴記者,商洛礦產多為多金屬共生伴生礦,尾礦含有大量可回收利用的有價元素,最后的廢渣還是加工水泥和建筑砌塊的原材料,潛在價值可達千億元之巨。
該市制定了大力扶持尾礦資源利用產業的優惠政策和保障措施,把尾礦資源綜合利用作為礦山采選項目核準的前置條件,成立了工業發展基金和尾礦資源綜合利用專項資金,推動循環經濟發展的資金保障機制不斷完善。
記者在商洛采訪了解到,目前陜西鋅業公司商洛煉鋅廠鋅及鋅合金已形成完整的循環產業鏈,該廠經過技術升級建成了12條綜合利用生產線,廢水、渣、氣綜合回收利用項目可年節能4.8萬噸標準煤、節水32萬噸、廢水循環利用率達到95%、余熱發電1600萬千瓦時;洛南縣九龍公司鉬精粉離心甩干、商洛煉鋅廠硫酸車間冷卻水循環利用等新技術的應用,減少了能源消耗和“三廢”排放,提高了資源綜合利用率。當地的商丹工業經濟園區已經重點布局了10條循環產業鏈61個項目,逐漸形成產業之間、企業之間、區內區外之間相互關聯、左右支撐的循環發展模式。
據介紹,商洛通過強化資源整合,目前鉬、釩、金、鐵等大宗礦產資源實現了大集團引領、聚集化布局、集約化生產、同步化治理,釩、鉬、鐵三大主導礦產選礦回收率分別達到82%、76%和97%。
楊冠軍告訴記者,商洛將重點發展循環經濟,加快礦山廢渣、尾礦資源和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推動企業間進行產業整合和物質能量的優化集成,拓寬資源綜合利用的行業和領域,建成全國尾礦資源綜合利用示范基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