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教授16日在2011年夏季達沃斯論壇上對記者表示,由于新能源發電的大規模產業化受到成本問題的極大限制,中國能源結構轉型可能會是一個非常緩慢的過程,對此不能估計得太樂觀。
歷來廣泛使用的化石能源燃料正日漸稀缺,并以能源枯竭和環境污染雙重危機的形式同步呈現在人類面前。在此背景下,能源問題成為夏季達沃斯論壇上熱議的話題之一。眾多與會專家一致認為,世界能源形勢危急,對化石能源的依賴不可持續,人類迫切需要新的替代能源。
就此,林伯強認為,中國與發達國家面臨的形勢并不相同。中國需求的增量較大,能源結構調整不是替代存量問題,而是在增量中增加一些新能源的部分。從目前的現實情況來看,能源結構以火電為主的格局一段時間內難以發生改變。
據介紹,福島事故之前,國內普遍對核能是非?春玫,其清潔、髙效、低成本等優勢非常明顯。一批核電項目迅速上馬,當時看增長的空間很大。福島之后,核電受到很大的影響。雖然在建的項目不會取消,但新項目卻不一定會批。除了安全成本大大提高,要上新項目單是在選址方面就比較困難。
而新能源中,風電、太陽能發電等方式具有較大的不穩定性,在電網輸送時要求高,會產生很大的成本。近幾年,風電規模迅速擴大,成本也以較快速度下降。但林伯強指出,目前風電的成本核算都還只是發電成本,并沒有考慮它在上網環節產生的成本。而且越往后發展,風電成本降低的速度會越來越慢,而它在上網過程中產生的成本會越來越高。
林伯強說,“在目前的中國,我們是沒有考慮電網的成本的。但隨著風電越做越大,我們將不得不更多的考慮電網成本,這方面的成本對風電發展的限制也會越來越明顯。而想要通過技術進步解決這個問題有相當大的難度!
林伯強指出,中國能源結構向新能源方向調整將是一個非常緩慢的過程,可能會需要幾代人的時間。在日益增長的能源需求下,增量中恐怕有很大一部分還是煤炭。
他強調,這樣的情況是非常危險的。化石能源一定是越用越少。山西和山東一些地方的情況把一個現實活生生地擺在我們面前:煤確實是可以挖完的。
“我們對能源結構的轉型不能估計得太樂觀。否則很可能會造成誤導,認為能源問題不需要擔心,反正以后還可以依靠風電,而風是取之不竭的,因此也就沒有必要節能了。”他說。
這樣看來,應該提前預想可能出現這樣的情境:有一天,能源緊缺將直接呈現在每個人的日常生活中,成為真正的“切膚之痛”。令人恐懼的是,這樣的想法恐怕并非杞人憂天。所以,一個迫切的需要就是,世界上的每個人、每家機構都要合理地使用和節約寶貴的不可再生能源,并從各方面努力,降低能耗、提高能效。
當然,我們仍然需要努力加速推進新能源格局的形成。林伯強指出,對新能源企業進行補貼是很必要的,但是要從整個產業鏈的角度考慮,有針對性地進行補貼。據介紹,目前在風電的研發、設備和利用這三個環節中,對設備的補貼力度是最大的。設備的產能甚至出現過剩,但產業鏈兩端的研發和利用環節卻發展不起來!把邪l這邊回收成本緩慢,小企業做不了;利用這邊,因為受到電價的控制。” 政府應該尋找產業鏈的薄弱環節并予以支持,其他部分留給市場,這樣才能理順產業鏈。產業鏈理順了,產業才真正可持續。
在采訪將要結束的時候,林伯強說,“重要的是我們的下一代。他們不能講話,完全沒有話語權,但他們的幸福扎扎實實地落在我們身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