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20年底,全國城鎮生活垃圾焚燒處理規模將達590000噸/日,處理規模占比將逾54%,東部地區占比要求達到60%以上。”
這樣的目標源于《“十三五”全國城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設施建設規劃》。
公開資料顯示,截至2019年底,全國處于運轉狀態的垃圾焚燒項目達到46.5萬噸/日。全國已投運垃圾焚燒發電項目418座、在建167座,年處理垃圾量1.3億噸。
同樣是在過去一年里,垃圾焚燒發電總投資超過608.8億元,全年新增處理規模13.3萬噸/日,同比增加34.3%。
考慮到逼近收官之際與待釋放產能充足等情況,2020年有望迎來產能釋放大年。
目前我國大中城市年均產生生活垃圾達1.61億噸,許多城市面臨著“垃圾圍城”的困境,建設垃圾處理項目迫在眉睫。
在中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環保聯盟理事長張益看來,盡管垃圾焚燒發電爭議不斷,但焚燒目前仍是主流的技術路徑。
按照國家層面的規劃,在“十三五”期間全國城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投資估算約為2518億元。
值此背景,高度節約用地且更加綠色環保的生活垃圾焚燒發電項目幾乎成為每個城市的標配。
據統計,2007年至2018年,我國城市生活垃圾焚燒廠年實際處理量從1,445.96萬噸增長到11,226.24萬噸,復合增長率達20.48%。從垃圾焚燒產能分布來看,浙江、江蘇、廣東三省垃圾焚燒產能已超過3萬噸/日。
進入2020年,垃圾發電依舊不改闊步向前之勢:擬在建的垃圾焚燒發電、生物質發電等處理項目多達400多個,成為當前推動“垃圾革命”的重要配套舉措。
3月底,財政部印發《關于開展可再生能源發電補貼項目清單有關工作的通知》,開展前七批目錄之外的存量可再生能源項目的申報工作。
而垃圾焚燒行業新增量空間翻倍,可再生能源補貼新政明確補貼及時兌付,若補貼調整,優質項目順價樂觀。
另據相關統計顯示,3月初至今,已有8個垃圾焚燒項目敲定中標的社會資本方,涉及投資高達54億。
但與此前相較,垃圾發電項目有了三大變化,即從一期向二、三期延伸,從單一項目向環境園區延伸,從單一的處理對象向協同處理延伸。
相比之下,一線城市新增項目數量明顯下降,近一半的新項目分布在四五線城市。
這其中,在一期項目的基礎上擴建二期甚至三期項目已成為垃圾焚燒行業發展規模和企業拓展市場的重要方式。
僅就2019年投運的約400個垃圾焚燒項目而言,超過200個已經或正在實施擴建工程,占比高達51%。
如此一來,掌握核心改造技術企業將迎來發展機遇,這也是民營企業在垃圾焚燒發電行業施展拳腳的大好機會。
垃圾焚燒發電行業成熟的商業模式、長期的投資回報和緊缺的項目資源,也將使核心企業之間的市場競爭更趨激烈。
根據張益提供的數據,2019年,我國垃圾焚燒項目的市場化比例達到80%左右。
與之伴隨的是垃圾焚燒行業集中度不斷提升,大部分產能集中在專業運營商企業。
在垃圾焚燒企業中,目前第一、前五和前十名的焚燒處理規模分別約占17%、40%和60%,近幾年行業集中度呈上升趨勢。
按50元/噸・日的產能投資額、年等效利用小時7500小時考慮,需新增投資1752億元。
綜合考慮工程、設備以及運營市場,“十三五”期間,我國垃圾焚燒總市場規模將達到2438億元。
未來固廢末端垃圾焚燒強者恒強的市場格局已較為明朗。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的趨勢亦將愈發明顯。
總之,要想在未來垃圾焚燒發電行業中站穩,運營能力是基礎,除了依托自身大量硬核對外輸出外,別無他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