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作為全國重要的能源基地,近30年來以每年占全國煤炭總產量1/4、占全國省際煤炭凈調出量七成以上、占全國煤炭出口量50%的比例,為國民經濟發展提供了必要的能源支撐。但這也造就了山西以煤炭開發為基礎的單一、粗放、畸形的產業結構,與之相伴生的是生態環境破壞嚴重、能源消耗過高、安全事故頻發……
可以說,山西經濟因煤而興,因煤而困。如何破解“資源詛咒”,探尋資源型區域轉型的成功之路,一直是全國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長期關注的問題。日前,全國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部分委員赴山西省就“推動資源大省產業轉型、跨越發展”專題進行了為期一周的考察和調研。
1.“尋醫問藥”,為走好轉型之路
“新探明的煤炭儲量有多少、還能開采多少年?”
“發展煤化工缺水的問題如何解決?”
“多年的煤炭資源開發造就的生態赤字如何還清?”
……
一個個事關山西轉型發展的關鍵問題,不時被委員們問及。
考察、調研期間,山西省副省長牛仁亮介紹了產業結構現狀:煤、焦、冶、電四大傳統產業對全省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了85%,新興產業在經濟總量中的比重偏小。這一突出的結構性矛盾,給山西經濟持續協調發展、抗風險能力都造成嚴重影響。2008年的國際金融危機更使山西省經濟增速大幅回落,2009年一季度驟降為-8.1%,為全國倒數第一。
同時,長時間、大規模、高強度、粗放式的煤炭開采也給生態環境造成了巨大破壞。山西每年因采煤影響破壞污染的水資源量超過15億立方米,占全省水資源總量的近1/8。山西省采煤造成的地表塌陷面積高達5000多平方公里,采空區達到2萬平方公里,相當于山西1/8的國土面積。
這些山西發展的“短板”是委員們關注的焦點、重點。在陽泉考察、調研時,翟若愚委員提出:贊同陽泉以煤炭為基礎、走多元化發展的思路。如果上煤化工項目、發電項目,要充分考慮水資源的承載能力,還要考慮如果資源用光了怎么辦,需要“一條龍”的設計。
委員們提出:山西不能關起門來搞資源轉型,要增強跨區域融合的觀念,努力與環渤海和首都圈對接,爭取在國家層面實現區域融合。另外,在目前規劃基礎上,應注重長遠規劃,眼光向外,學學國外轉型成功城市的經驗。
委員們提的問題一針見血,針對山西轉型路上可能遇到的問題,開出自己的“藥方”,旨在使山西轉型之路走得更快、更穩。
2.“綜改試驗區”,轉型的主發動機
去年12月,山西省被批準為國家資源型經濟轉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這是山西資源型轉型路上的一件大事、一件喜事,更將是山西轉型發展的主發動機。
這次考察和調研過程中,委員們一直把目光聚焦到“綜改區”上。如何做好綜改區的方案、如何用好綜改區這塊金字招牌、如何通過綜改區推進山西轉型發展走得又好又快……一系列相關話題,都成為這次委員們重點關注的對象。
調研期間,牛仁亮詳細向委員們介紹了綜改區總體方案的制定情況,及綜改區要實現的四大目標等相關內容。全國政協常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主任張維慶認為,此次山西綜改區批復的意義堪比深圳特區的設立、浦東新區的建設、濱海新區的改革,如果山西抓住機遇,將成為中國改革開放后第四次發展浪潮的起點,將帶領整個中部轉型跨越發展。
同時,委員們對綜改區的總體方案提出自己的意見:既要立足當前,更要著眼長遠;既有總體戰略規劃,又有具體實現路徑、時間表。在調研過程中,委員們認為,綜改區的改革實踐不能僅局限于單純項目或單個政策上,體制改革涉及較少。改革發展問題其實背后是體制問題。試驗區的改革國家需要通過給政策和項目“輸血”;但更重要的是建立造血功能。只有從體制上突破原有框架,才能推動改革發展。調研組建議,應把“先行先試”作為綜改區建設的根本原則,進一步在政府職能轉變、土地管理、資本市場、對外開放、人事制度等方面深化制度研究,構建起充滿活力的體制機制。
一些參與調研的委員也就財政轉移支付、土地使用、項目審批、財稅、金融及如何突破科技創新障礙等與綜改區配套改革密切相關的“子問題”,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意見。調研組的委員認為,通過山西綜合改革試驗區的實踐,通過先行先試破解資源型區域轉型的體制性、機制性障礙,積累經驗,進而指導其他資源型地區的轉型發展。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山西是在為全國100多個資源型城市的科學發展起探路的作用。
3.轉型正當其時,仍需政策支持
參加調研的委員們用了1周的時間先后到大同、太原、晉中、陽泉等4市實地考察,看到山西發展面臨的矛盾、困難、挑戰,更看到壓力之下的山西在調整產業結構、推進技術創新、發展循環經濟、積極啟動生態治理等轉型發展方面取得的顯著成果。
始于2008年大規模煤炭資源兼并重組,讓山西煤礦“多、小、散、低”的產業格局發生根本性轉變:礦井數已由2008年底的2600座減壓到1053座,辦礦主體由2200多家減少到130多家,保留礦井全部實現機械化開采,信息化水平得到大幅提升,安全保障能力大幅提高。整個煤炭產業水平大幅提升,進而帶動全省的轉型發展。
山西省大力推動煤炭上下游產業的整合,圍繞煤、焦、冶、電等高耗能產業的清潔生產發展節能環保產業。在山西安泰控股集團,調研組看到一盤盤高強度的線型鋼盤條的出爐、H型鋼從10米軋至50米的場景,更引人注意的是建成了廢渣、廢氣、廢水資源化、效益化利用的循環經濟產業鏈。在山西吉天利科技實業有限公司,鉛酸蓄電池的閉合循環生產鏈工藝讓調研組成員頗為認可,利用廢舊蓄電池回收無害化處理,讓人們看到何謂“化腐朽為神奇”。
此外,委員們在調研中看到,山西積極應對因資源開發而導致的生態、民生“赤字”,多措并舉積極清欠,生態環境得到持續改善。同煤晉華宮國家礦山公園,曾經濃煙滾滾、寸草不生的煤矸石山上,如今已碧草茵茵、綠樹成排;陽煤集團矸石山治理地區,昔日的火焰山也變成了綠洲。重點流域以及礦區環境通過生態修復工程得到了顯著恢復。
在陽煤集團棚戶改造區,新建的小區鱗次櫛比,街道整齊潔凈,布局規劃合理,曾經房屋密集、巷道狹窄、垃圾成堆、臭味撲鼻的現象已一去不復返。
此外,參加考察和調研的委員們指出,山西的轉型發展駛入快車道,更是進入了關鍵期,需要國家宏觀層面給予一個寬松的環境,推動煤電價格體系的改革,完善煤電價格市場化的形成機制,并在土地、財政、金融政策上給予一定扶持與幫助。
“我們是懷著感恩的心情踏上這片土地的!蔽瘑T們動情地說!吧轿,長期以來為我們帶來萬家燈火、給全國人民帶來光和熱,為我國實現現代化改革開放,綜合國力第二位做出了重大貢獻。然而,這些貢獻也讓山西付出了沉重的代價!
處理好GDP總量與質量的關系;傳統產業與新興技術的有效結合;重視后續產業和非煤產業的建立、發展,讓山西轉型發展更有后勁、更有活力……一個個飽含深情的建議,表達了政協委員們對山西的無限祝福與期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