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品油價格(破解油價困境)自4月7日上調后一直維持高位,因22+4%的調價條件使成品油價格“快漲慢跌”,現行定價機制廣受市場質疑。而據三大石油公司發布的半年報數據來看,高油價并沒有讓他們提高盈利,相反,煉油是拖累盈利比較嚴重的板塊。
究其原因,中國石油副董事長、總裁周吉平表示,中石油煉油及化工業務的虧損主要是由于內地成品油定價機制不夠市場化。
現行成品油定價機制兩面不討好,油價易漲難跌受損的不僅僅是消費者,還有生產者。
三大石油公司半年報已經全部出爐,2011年上半年中石化實現凈利潤421億元、中石油實現660億元、中海油為393億元,共計實現凈利潤1465億元。
此前,各大券商預測中石油有望多賺9%至710.6億元,但由于煉油及化工業務的虧損,數字遠低于市場預期。
數據顯示,中石油、中石化煉油板塊均出現較大虧損。其中中石油煉油業務經營虧損人民幣233.58億元,與上年同期盈利人民幣29.87億元相比,減少人民幣263.45億元;中石化煉油業務板塊,經營損失為人民幣122億元,同比減少179億元。
中石化董事長傅成玉表示,當國際油價在90美元時,煉油業務就僅錄得微利,如果超過90美元,煉油業務就會虧損。
據平安證券測算,2011年上半年中石油原油平均實現價格101美元/桶,較去年同期的上升40.3%。上半年汽柴油累計銷售6288萬噸。比去年同期上升11.5%,在國內通脹壓力較大的情況下,上半年大幅上漲的油價未能同比傳導至成品油價格高上,成品油價格比去年同期上漲約20%。在成品油受控的基礎上中石油煉化業務虧損,一季度虧損37億元,二季度擴大至173億元。
周吉平指出,中石油煉油及化工業務的虧損主要是由于內地成品油定價機制不夠市場化,國際原油價格高位運行,而國內成品油價格調整又不到位。今年上半年的虧損和政策密切相關,而這也是中國經濟發展階段性的特征。
他表示,未來中國經濟的發展對油氣的需求仍然呈上升趨勢,應做好成品油價格機制的引導,保證促進油氣行業的健康及可持續發展。
此外,卓創資訊研究員認為,成品油稅賦成本增加也是中石油虧損加重的原因,年報顯示除所得稅外的其他稅賦增長 49.4%,至1332.62億元。其中特別收益金增加最為明顯。由于國際油價走高,帶動國內原油價格上升,中石油上半年上交石油特別收益金較去年同期增長97.58%,達510.76億元。
業內研究員表示,現有的體制造成煉油環節承擔較大的壓力,當前國際原油價格波動較大,且國內原油對外依存度已高達55%以上,為保證銷售環節利潤,煉油虧損在所難免。不過作為國內成品油市場“風向標”的地方煉油企業,成品油煉油廠出廠價即為實際銷售價格,由于中間環節的減少,使得企業成本大幅縮減,其盈利能力也相當可觀。
因此,卓創資訊認為,當前成品油定價機制的改革,不應該單純考慮公式問題,而應該綜合考慮國內市場供應現狀。主營體制以及相應的稅賦問題,也是改革的重點。另外,調價時間縮短為10天、改變原油波動幅度并不能治本,并且全國石油流通協會會長趙友山認為縮短調價時間,將成為民營油企的死結,利潤的縮減將造成大量民企的退出,這就更大的加重成品油市場的壟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