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東莞市水務工作會議召開。水資源管理、供水安全、內澇整治成為東莞未來水務工作重點。會議提出,要通過階梯水價推動節水。東莞市委書記劉志庚在會上告誡全市,東莞現在是缺電,但將來缺水才是大問題。
未來水價上漲是必然
劉志庚引述了一份研究材料的內容,其中提到,中國未來最大的危機可能是水危機,水資源的開發利用和配置可能會影響貧富矛盾和城鄉矛盾。
東莞目前用水總量已基本接近東江分配水量,而全市用水量卻隨著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不斷攀升。目前東莞人均占有本地水資源量僅為253立方米,遠低于廣東省人均1755立方米的標準,也低于人均1750立方米的國際用水緊張線,甚至低于國際公認的人均500立方米的嚴重缺水線。
劉志庚說,水資源短缺已經成為東莞科學發展、持續發展的“心腹大患”。他要求各級領導干部一定要敲響警鐘。他說,未來水價上漲是必然的,通過水價上漲推動節水。
難產的水價聽證會
這并不是東莞今年第一次提出水價上漲。
今年5月26日,東莞市物價局發布了征集水價聽證會,然而半個月的報名期內竟沒有市民報名參加,去年曾參加過鎮區水價聽證會的代表說,不愿意參加聽證是不接受聽證會變漲價會,隨后該次聽證會不了了之。
昨天,東莞物價局工作人員證實,該次水價聽證確實要漲價。
東莞市物價局副局長陳志超算了一筆賬,按照東莞居民每月每人平均用6噸水計算,若水價上漲0.3元/噸,每人每月用水多支出1.8元。工業用水以上漲0.5元/噸計,每萬元產值用水成本大約增加5元。陳志超認為,預期漲價對生活和生產的影響有限。
利用水價上漲推動節水
對于水價上漲調控水資源的說法,陳志超表示認同。
陳志超說,目前東莞生活用水是1.2元/噸,工業用水為1.35元/噸,水價在珠三角9個城市中最低,此價格已不能體現出水資源價值。水價主要用于補貼制水成本和供水成本,隨著原材料和人工成本提高,東莞供水一直虧損經營。
陳志超說,用水漲價除了用價格調控用水量之外,更重要的考慮是保護水資源。目前東莞的污水處理費用比制水成本高,低水價不利于提高污水治理力度,最終導致低水價—治污不力—水資源受損的惡性循環。
昨天的會議上,劉志庚還提到,在水價上漲趨勢下,中水回用應當進入有關部門的視野。他提出,在建設基礎設施時,能否考慮建設單獨的中水回用管網,提高水資源利用率。為推廣中水回用,是不是可以考慮給予適當補貼。他說,這個問題拋出來給規劃建設部門研究。
■管理舉措
一直以來,東莞水源性缺水、水質性缺水和工程性缺水并存情況非常突出,成為珠三角九市水資源環境最危險的城市之一。水環境污染日趨嚴重,已嚴重威脅市民的身體健康和生活水平,西方城市工業化進程中分階段出現的水資源和水環境問題在東莞全面爆發。
未來十年,東莞年均水務建設投入將比2010年翻一番。按照中央和省有關精神,會議強調要落實好“三條紅線”,包括水資源開發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和水功能限制納污管理。
10%的土地出讓收益用于水務建設
東莞將實行取用水總量控制管理,嚴格執行水資源分配方案和鎮街取用水總量控制指標,堅決遏制用水浪費。同時建立用水效率指標體系,制定用水定額,落實階梯水價,推進節水型社會建設。
劉志庚表示,東莞要像嚴管土地那樣嚴格水資源管理,將嚴格水資源管理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戰略舉措。市鎮兩級財政對水務投入的總量和增幅在2010年基礎上要有明顯提高,今后十年全社會水務年平均投入要比2010年高一倍。從土地出讓收益中提取10%用于水務建設,從城市建設維護稅中劃出不少于15%的資金用于城市供水安全保障、防洪排澇和水資源工程建設。
建立統一的水質督查體系
未來東莞將推進百家水廠升級整合,推進千點水質監測網絡建設,推進萬里老舊管網優化改造工程建設。
會議提出要加快實現“一鎮一水企”,目前百家自來水生產企業每家不少于十個水質在線監測點,建立覆蓋全市的水源水、出廠水、管網水、二次供水的水質監測網絡,指導和調控水廠的生產運營。
劉志庚要求要把好水源關,形成東江入境水源為主,境內水源、西江水源等為輔的水資源保障格局。同時盡快完成全市飲用水源保護區劃定工作,保護東江水源。他說,東莞要建立統一的水質督查體系,逐步形成水資源統一配置、供水統籌調度、同城同質同服務的供水格局。
分期分批升級改造排水系統
對于內澇問題,劉志庚說,市區內澇已經連續三年列入市政府十件實事,但內澇問題依然未能從根本上加以解決。
受各種因素綜合影響,東莞內澇災情頻發,個別地方甚至逢雨必澇。2006年至2010年東莞受水旱風災災害影響造成直接經濟損失近44億元,其中相當部分是由內澇造成的。
劉志庚要求,加快開展全市排水規劃編制工作,嚴格實施城市排水許可。分期分批對排澇標準低、排澇能力嚴重不足區域的排水系統進行升級改造,同時推行新建項目雨水調蓄設施建設。東莞還將建立聯合調度體系,實現區內河庫閘站的聯合調度,并且進一步完善政府指揮、部門聯動、社會參與的防汛管理機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