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7日,由中國產業發展促進會生物質能產業分會編制發布的《2020中國生物質發電產業發展報告》(簡稱報告)指出,生物質能在供熱和交通的占比和影響力遠大于其他可再生能源,預計將占到可再生能源消費增長的30%。到2023年,生物質能將成為可再生能源的主力。
報告顯示,在過去的一年里,全球可再生能源裝機仍繼續保持著快速增長。在全球各國積極支持和推動生物質能發電項目的情況下,全球生物質能發電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生物質能裝機容量實現了持續穩定的上升,2009年全球生物質發電裝機容量為6100萬千瓦,至2019年達到12380萬千瓦,十年間翻了一番。
從生物質發電產業發展現狀來看,截止到2019年底,全國已投產生物質發電項目1094個,較2018年增加192個;并網裝機容量2254萬千瓦,較2018年增加473萬千瓦;年發電量1111億千瓦時,較2018年增加204億千瓦時;年上網電量934億千瓦時,較2018年增加162億千瓦時。
生活垃圾焚燒發電方面,截止到2019年底,全國30個省(區、市)垃圾焚燒發電累計裝機容量1202萬千瓦,較2018年增長31%。累計裝機容量排名前5的省份分別是:廣東省(16.3%)、浙江省(14.5%)、山東省(11.7%)江蘇省(10.8%)、安徽省(5.5%),合計占全國累計裝機容量的58.9%。
農林生物質發電方面,截止到2019年底,全國25個省(區、市)農林生物質發電累計裝機容量973萬千瓦,較2018年增長21%。累計裝機容量排名前5的省份分別是:山東省(18.2%)、安徽省(13.1%)、黑龍江省(10.5%)、湖北省(6.4%)、江蘇省(6.2%),合計占全國累計裝機容量的54.3%。
沼氣發電方面,截止到2019年底,全國25個省(區、市)沼氣發電累計裝機容量79萬千瓦,較2018年增長27%。累計裝機容量排名前5的省份分別是:廣東省(15.2%)、江蘇省(10.2%)、河南省(10.1%)、山東省(9.2%)、江西省(7.7%)、湖南省(7.7%),合計占全國累計裝機容量的60%。
報告指出,目前垃圾焚燒發電還存在著區域發展不平衡、鄰避問題、環保排放問題、城鄉垃圾收運體系發展不平衡、垃圾處理費偏低等諸多挑戰;而農林生物質發電方面還存在熱電聯產轉型難、補貼資金拖欠嚴重、無專有行業環保排放標準、行業體系亟需完善等諸多問題。但也要看到,國家戰略、經濟發展、產業定位和環境治理上,行業發展有著諸多機遇。
就行業發展趨勢來看,報告指出,未來農林生物質發電行業將回歸環保屬性,由純發電轉向熱電聯產,由單一發電模式將向綜合能源服務轉型,同時,將各地環保執行標準趨緊。生活垃圾焚燒發電行業市場正在由東部地區向中西部地區轉移,由單一的焚燒發電項目轉向靜脈或環保產業園,產業鏈將向上游延伸,趨向集約化、去城市景觀化發展,行業面向國際市場發展,并注重垃圾分類后的協同處理。沼氣發電行業將在養殖細分市場快速發展,形成規;⒎植际蕉嗦摦a發展格局,但垃圾填埋氣發電規模有限。
報告初步預測,2020年垃圾焚燒發電裝機容量將會按照目前增速繼續發展,預計2020年年底垃圾焚燒發電裝機容量將會達到1450萬千瓦。新增項目年補貼需求至少為16億元。2020年農林生物質發電項目裝機增速會逐步放緩,預計2020年底農林生物質發電裝機容量會超過1100萬千瓦。新增項目年補貼需求至少為22億元。
報告建議,恢復生物質發電補貼優先級,給予在建項目政策調整緩沖期。新增項目應建盡建,盡快完成已投運項目的補貼確權。完善綠色電力證書交易制度,鼓勵生物質發電參與電力體制改革。同時,完善稅收優惠,出臺鼓勵生物質熱電聯產政策。優化生物質熱電聯產供熱價格體系,制定農林生物發電專有排放標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