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在考察訪問香港期間,提出要“加強粵港供水、供電、供氣等網絡合作,到2012年下半年實現西氣東輸二線工程香港支線向香港供氣”。香港特區政府隨即發表聲明稱,歡迎并感謝中央政府支持香港經濟社會發展的一系列新措施,并表示從內地取得長期穩定的天然氣做發電之用,有利于香港經濟的持續發展,也能扭轉過去依賴燃煤為主的發電組合,改為以天然氣作為主要的發電能源,對改善空氣質量有很大幫助。
電、氣入港擦亮“明珠”
香港處于我國東南沿海能源消費帶的南端,其所需能源差不多全賴外地供應。香港機電工程署資料顯示,香港能源主要經由直接進口(如油產品及煤產品),或從進口燃料轉化而成(如電力及煤氣)。自2006年年初開始,香港亦有很小規模的風力發電。此外,由2007年開始,垃圾堆填區的沼氣已用作生產煤氣的燃料。大陸向香港輸送的電力和天然氣成為香港能源供給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2008年,受中央政府委托,國家能源局與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達成《關于供氣供電問題的諒解備忘錄》,并形成三點共識:一、中央政府將繼續支持內地與香港特區的能源合作,確保長期穩定供應香港核電、天然氣,增加使用清潔能源。二、中央與香港特區政府支持中國廣東核電公司在原有協議基礎上,續簽20年供電協議,原則上供電量不低于現有供電水平,供電價格由企業間按商業原則商談。三、中央政府支持向香港供應天然氣。支持中海油在現有海上天然氣供應基礎上,續簽20年長期供氣協議,價格按市場原則確定。原則同意利用已規劃的西氣東輸二線,開展向香港供氣的可行性研究,在內地一側共同建設LNG接收站向香港供氣。
香港目前主要消費的天然氣由中國南部海南島附近的崖城 13-1 氣田輸入,通過一條780公里長的海底管道,運送至香港龍鼓灘及青山發電廠供發電之用。深圳的液化天然氣庫通過 93 公里長的海底管道,將天然氣供給香港南丫島發電廠發電之用。該液化天然氣庫也通過 34公里長的雙線海底管道,為大埔廠房供應天然氣以作生產煤氣之用。
向可再生能源拓展
香港特區政府統計處今年3月公布的數據顯示,香港2010年全年本地生產總值(GDP)實質同比增長6.8%。與此同時,香港的能源消費卻出現下降趨勢,《香港能源統計》顯示,在2000至2010年間,香港一次能源需求下跌4.5%。同期間,最終能源需求下跌26.3%。已經完全進入后工業化時代。對比國內同樣向后工業時代邁進的大城市上海,香港能源利用率高的特點更加明顯。有研究報告測算,2005年上海的萬美元GDP為4.98噸標準油,是中國6.89噸標準油的72.28%。但與國際相比,上海的萬美元GDP能耗是高的,香港當年的萬美元GDP能耗是1.29噸標準油,上海是香港的3.86倍。
香港這種低能耗、高經濟產出的發展,與其金融服務業、創意文化產業等低能源需求產業發達密切相關 ,同時也和香港重視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創新能源體制、轉變能源利用方式有關。
2010年香港政府施政報告提出“建議優化發電燃料的組合,大幅減少依賴化石燃料,逐步淘汰現有的燃煤發電機組,并增加使用非化石、潔凈和低碳的燃料,包括可再生能源和輸入核能”。該報告建議到2020年,香港發電燃料組合為:天然氣約40%、煤不多于10%、可再生能源約占3%-4%,其余約50%為輸入核能。上述建議將推出香港風能、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的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