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油價重新站到每桶百美元以上,日本福島核泄漏使全球核能利用再蒙陰影,世界生物燃料發展提速。而由于受生產成本高、耕地資源緊缺、技術尚未成熟等多重因素影響,我國生物燃料發展遠滯后于規劃目標和海外市場。
生物燃料的生產工藝和原材料種類繁多,綜合考慮技術成熟程度、原材料獲取、土地資源潛力等因素,我們認為,甜高粱莖稈和木薯是“十二五”時期我國最具現實可行性的生物燃料原材料。
大規模推廣甜高粱莖稈和木薯乙醇產業,一方面應盡快制定可再生能源法關于生物乙醇配售實施細則,為其培育市場空間;另一方面實施準入制度,避免一哄而上,可采用“央企+民營企業+合作社+農戶”的模式推廣甜高粱莖稈乙醇,同時,鼓勵國內企業進口甜高粱和木薯或直接到海外市場設廠。
多重因素致使我國生物燃料發展緩慢
我們調研發現,生產成本高、土地資源緊缺等因素決定了我國第一代燃料乙醇不能大規模推廣;而第二代纖維素乙醇、第三代微藻柴油等技術又不成熟,商業化投產尚待時日,多重因素導致了我國生物燃料生產發展緩慢。
第一代燃料乙醇技術成熟,國內外技術差距不大,但我國生產成本、單位能耗均明顯偏高。目前,國內生產水平較高的是吉林燃料乙醇廠,全部采用國外先進技術設備,在乙醇生產技術、污水處理以及節能環保方面已做到噸燃料乙醇玉米消耗量為3.1噸,耗能0.5-0.6噸標準煤,耗水8噸左右。但與美國相比差距還很大,如美國噸乙醇能耗約為0.4噸標煤。我國燃料乙醇生產成本約841美元/噸,而美國為507-634美元/噸,巴西僅370-420美元/噸。在生物柴油方面,我國植物油資源有限,需開辟新油源小油桐和麻風樹等,或由國外進口;而地溝油難以滿足產能的要求,而且不宜大規模生產,同時生物柴油生產成本接近石油柴油的2倍。
同時,土地資源短缺也制約著我國第一代燃料乙醇的發展。國土資源部的調查數據顯示,2011年,我國人均耕地1.38畝,而美國、巴西人均耕地分別為10.5畝和30畝。我國耕地資源匱乏,糧食安全始終應是政策考慮的首要因素,因此我國不能按照美國、巴西發展玉米、甘蔗乙醇的模式發展生物燃料產業,這是限制我國當前燃料乙醇發展的根本原因。
此外,目前纖維素乙醇、微藻柴油等生物燃料轉化工藝、技術還需做進一步的產業化示范。用秸稈類農林廢棄物生產的纖維素乙醇為第二代生物燃料,已被列入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預計“十二五”期間會有較大的進展;而用微藻生產的生物柴油和燃料乙醇則被視作第三代生物燃料,剛進入中試階段。國家能源局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長史立山曾表示,雖然國內不時有廠商聲稱已突破纖維素乙醇商業化生產瓶頸,但并沒有拿出符合標準和規模的產品。此外,目前秸稈類農林廢棄物直燃發電和固體成型顆粒技術更加成熟,經濟效益也相對較高,因此,第二代生物燃料并不具有優勢。
綜上所述,雖然我國有豐富的非糧生物質資源有待開發利用,但這些作物普遍存在收集、貯運難題,生產中又有技術、工藝、設備不成熟等諸多問題。另外,農業生產的季節性和工業化生產的連續性也與發展燃料乙醇形成矛盾。
植物纖維終將擔起能源調結構的重任
生物燃料技術路線、原材料種類繁多,綜合考慮技術成熟程度、原材料獲取、土地資源潛力等因素,新華社經濟分析師分析認為,甜高粱莖稈和木薯乙醇是“十二五”時期我國最具現實可行性的生物燃料品種。
甜高粱耐旱、耐澇、耐鹽堿,適應能力極強,素有農作物中“駱駝”之稱。甜高粱莖稈含糖高于甜菜,可與甘蔗媲美,是目前非糧原料中最適合大規模推廣的品種。我國適宜甜高粱邊際土地資源約260.5萬-450.6萬公頃,生產潛力732萬-1267萬噸。目前,黑龍江樺川四益乙醇有限公司、內蒙古特弘公司、中興能源(內蒙古)有限公司等均開發了以甜高粱莖稈為原料生產燃料乙醇的技術,并已在黑龍江、內蒙古、山東、新疆和天津等地開展了燃料乙醇的生產試點。據清華大學核研院新能源所副所長李十中介紹,利用固態發酵工藝(ASSF),甜高粱桿發酵時間30小時以下(玉米為55小時),乙醇轉化率為理論值的94%以上(玉米為91.5%),過程簡捷、能耗低、糖利用率高、無污水排放,可以機械化生產和自動控制,實現能量自給并副產飼料,乙醇生產過程能量投入產出比高達1:22,“基于127立方米固體發酵罐中間試驗數據測算,用ASSF技術生產甜高粱乙醇成本不到4000元/噸,比玉米低1000元/噸以上。”
同樣,木薯耐旱、耐貧瘠,可以在酸性和貧瘠土地上種植,被世界公認為是一種有發展潛力的燃料乙醇原料資源。我國適合種植木薯的土地資源有24萬~26萬公頃,生產潛力約100萬噸左右。用木薯生產燃料乙醇的技術基本成熟,中糧在廣西已實現20萬噸規模的工業化生產。
據新華社經濟分析師測算,如果利用邊際性土地種植木薯和甜高粱,未來10年,可生產燃料乙醇800多萬噸,加之當前近200萬噸的產量,足以完成2020年1000萬噸的規劃目標。
但長期來看,甜高粱、木薯等也只是我國燃料乙醇的過渡性原料,還不足以改變我國整個能源結構。承擔改變中國能源結構重任的是以農作物秸稈為代表的植物纖維,而開發大規模生產木制纖維類生物質燃料乙醇的工業技術,是解決燃料乙醇原料成本高、原料有限的根本出路。
采取四項措施,加速發展我國非糧燃料乙醇產業
新華社經濟分析師認為,加快發展燃料乙醇,首先要制定配售實施細則,培育市場空間?稍偕茉捶ǖ谑鶙l規定,國家鼓勵清潔、高效地開發利用生物質燃料,鼓勵發展能源作物。國家鼓勵生產和利用生物液體燃料。石油銷售企業應當按照國務院能源主管部門或者省級人民政府的規定,將符合國家標準的生物液體燃料納入其燃料銷售體系。但現實的情況是,除國家定點的幾家燃料乙醇生產企業的產品能夠獲得穩定的銷售,其他中小企業產品則銷售無門。建議盡快制定包括收購配額、收購辦法、收購價格和補貼辦法等在內的實施細則,要求中石油、中石化等石油銷售企業收購中小企業符合標準要求的乙醇產品。
其次是建立行業準入制度,建立從原料種植到產品供應的完整產業鏈模式,擴大產業規模。目前,甜高粱乙醇在我國尚未大規模推廣,建議采取“央企+民營企業+合作社+農戶”的模式。具體講,就是中石油、中石化等負責甜高粱乙醇質量檢驗、配售;擁有自主創新技術的民營企業從事甜高粱莖稈乙醇的生產,乃至甜高粱育種、化肥供應、技術服務等;地方政府和甜高粱乙醇生產企業認可的合作社則指導農戶種植、管理甜高粱,并負責甜高粱稈收集、配送;農戶種植、管理甜高粱。這種模式可以發揮各方比較優勢,也有利于維護產業鏈各方的利益。
建立行業準入制度,就是要對于不同所有制企業一視同仁,使其進行公平競爭;另一方面,還能避免企業一哄而上,防止行業盲目發展。在一個多月的調研過程中,三個生物質能展會和論壇相繼召開,眾多民營企業進入了燃料乙醇設備制造、生產服務等領域,剛剛起步的生物質能有些過熱的苗頭。農業部規劃設計研究院高級工程師肖明松不無擔憂地表示,要做好燃料乙醇產業的統籌規劃,防止盲目發展。常熟合眾環保能源技術研究所所長沙永康也建議,燃料乙醇研究階段可以不算成本、不計代價和后果,但要想產業化,必須經過充分的科學論證與規劃。如成本、能耗、全生命周期的碳足跡等都要進行系統的分析。
第三是擴大燃料乙醇和生物柴油的試點范圍,在具備條件的地區,如新疆和內蒙古等地區,進行產業化示范。新疆地域遼闊、光熱資源豐富、高山冰雪融水豐沛,適合種植耐旱、耐鹽堿的高光效作物甜高粱,并建立新興的燃料乙醇產業和養殖業。我們了解到,早在2001年,新疆農科院就開始了甜高粱種植和生產乙醇技術的研究,已通過審定新品種1個,篩選出10個優良品種(系),優良雜交種組合5個;確定了不同生態區、不同品種的高產綜合栽培技術;進行了水土資源調查,在不影響本地區糧食安全的前提下,適宜種植甜高粱的面積約800萬-1000萬畝,具有300萬噸乙醇、200萬頭牛的生產潛力。在農業部規劃設計院的指導下,南疆的喀什市莎車縣曾成功種植甜高粱,莖稈畝產5噸,含糖量達到15%,只是由于缺乏先進乙醇生產技術而沒有形成產業。
通過種植甜高粱、發展燃料乙醇產業和養殖業,新疆可以發展經濟、改善民生,讓廣大農民特別是南疆地區的維吾爾族農牧民享受到西部大開發的成果,解決南、北疆發展失衡問題,維護邊疆地區穩定。根據統計數據,每生產1噸乙醇可使農民增收1500元,生產300萬噸乙醇能讓農民增收45億元,顯著改善新疆農村地區的經濟狀況。新疆生產的燃料乙醇還可以生產成乙烯輸送到內地,170萬噸乙醇可以生產100萬噸乙烯,而用石油生產乙烯,100萬噸乙烯需配1000萬噸煉油裝置。
我們測算,如果這一產業能在全國適宜地區全面推廣,可使農民增收110億-190億元,同時減排二氧化碳780萬-1360萬噸,具有顯著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第四是采用輸出先進生物燃料技術的方式,鼓勵企業到海外種植、收購甜高粱和木薯,并在當地直接加工成生物燃料乙醇。
我國適合種植甜高粱和木薯的土地資源有限,遠不能滿足國內市場需求。而非洲大陸幅員遼闊,適合種植耐旱的甜高粱。因此,我國可考慮采用輸出先進生物燃料技術,幫助當地開發農業資源、建立新興燃料乙醇產業的方式,來獲得一石三鳥之功。我國在得到清潔燃料乙醇的同時,非洲國家也可以把高粱米作為糧食或飼料,還可以利用發酵后的高粱稈發電。這個模式還能夠幫助當地農民提高收入和改善生活,讓他們得到由中國公司帶來的實惠,使其能夠自發地保護中國公司開發的礦藏和油氣田,防止極端分子進行干擾和破壞,以強化我國在非洲的利益,構建長遠非洲戰略。
非洲是潛在的巨大市場,先行一步取得在非洲的主導地位,不僅能夠有效利用其資源,還能為將來擴大其市場奠定基礎,又可以帶動我國制造業、工程業等相關產業,擴大市場和就業,促進國內經濟發展。
此外,我國應按照專業化和產業化的思路發展燃料乙醇產業。能源作物種植、加工轉換技術,也包括建設管理、服務體系等需要很高的專業化水平,應著力培育生物質能產業的管理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