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傳統農業大省,吉林省擁有豐富的農作物秸稈資源。近年來,吉林省各地積極探索,從農作物秸稈、外殼等加工廢棄物中尋求突破,逐步走出了一條變廢為寶、綜合利用、多種增值的循環經濟的路子,有力地促進了生物質能源產業發展。
依靠科技的推動,吉林非糧植物作為農產品加工原料開發取得成功。玉米籽粒不再是賴氨酸、化工醇的唯一原料,秸稈、糖蜜等廢棄物都可作為原料。吉林省大型農產品加工企業長春大成集團經過3年多的科研攻關,自主研制出用玉米秸稈和非糧植物生產化工醇的新技術兩噸玉米秸稈即可生產1噸多糖,可作為制造化工醇的原料。而凡是含糖的生物質如木薯以及甘蔗、甜菜榨糖剩下的殘渣,都可制造化工醇。目前大成集團已掌握了用多樣化的植物原料,生產植物化工醇工藝技術的全部專利,實現了農產品加工原料的多樣化。
農作物秸稈是一種重要的生物質能源,具有資源量大、可再生、含硫量低和作為能源利用時二氧化碳零排放等優點,對緩解國家能源緊張、保障國家能源安全并實現清潔環保都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吉林省遼源、梅河口等地實施的秸稈發電項目,目前均已啟動投產。
吉林市永昌米業有限責任公司是一家稻米加工企業,稻米加工年銷售收入可達5950萬元,帶動基地綠色水稻訂單種植面積2000公頃,直接帶動農戶2576戶,直接增加農民收入241萬元。
近年來,該公司引進先進技術變廢為寶,利用水稻加工廢棄物(稻殼)生產稻殼碳棒,將一定粒度和含水率的生物質原料,通過壓塊成型機擠壓成塊狀燃料。這種塊狀燃料燃燒過程中,基本不排渣,無煙塵和二氧化硫等有害氣體,不污染環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