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都議定書》減排承諾已經大限將至,而同時中國各地碳交易所卻紛紛跑馬圈地。中國十余家碳交易所,是否將迎來合并大潮?個中利益關系又如何理順?為此,《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在8月5日舉辦的“香港碳金融及交易前瞻”論壇上,專訪了臺灣碳排放交易推廣協會常務理事李堅明、洲際交易所集團ICE大中國區的董事總經理黃杰夫。
第一財經日報:你怎么看中國大陸的碳交易市場?處于什么發展階段?我們看到大陸有多家碳交易市場,你怎么看這種現象?
李堅明:目前中央政府還沒一個明確的法律支持這個交易市場,而是各省市或是民間自己做這個事情。它的主要問題就在于,會讓整個交易的市場活躍度上不來。畢竟許多交易行為還是因為有中央的政策,知道怎么做,才能有一個明確的方向和行為,如果沒有這個法律支持,可能會有一個交易所之名,但是沒有真正的交易之實。
另外,我覺得現有的交易所太多了,而且估計未來還會更多。全球的類似交易所可能加起來也就是十幾二十個而已,而中國大陸已經超過這個數字,達到20多個。將來勢必會有一些整頓。當然,如果沒有整頓的話,將會出現一些交易所沒有效率的情況。特別是規模不夠大,將來在整個經營上就沒有辦法提供整個交易所應有的服務和功能,或是提升服務效率。
日報:如果按你說的,這些交易所需要合并,會否涉及一些地方政府的利益,究竟誰來合并誰,如何分配利益?
李堅明:這就是我覺得未來會碰到的一個難題。每個地方自己做自己的,當然就某個地方來說,中國大陸的地方很大,都會有一個很大的規模。即使如此,我們也是建議幾個地方自己共同聯合建立一個交易的規范和秩序,在中央明確政策之前,地方與地方應該合作,這樣效率才會更高,才會更有資源。因為交易市場本身有一定的交易規模限制,如果不足的話,這個交易市場未來不容易經營。
日報:地方會有動力嗎?被融合的一家可能享受不到利益,其他國家是否有成功例子?
李堅明:其實在美國已經有先例。在它們中部和北部,就有一些州的此類交易所進行了合并。大部分會考慮到這種情況,進行合并,合并并不是說誰吃掉誰,而是合并后可能用一個或是兩個交易所的名義進行運營。實際上兩方都有控股,好處可以共享,所以從經濟意義與環境意義來說,這是一個方向。我的觀察是這個現象需要改變,再這樣下去,會越來越多。
黃杰夫:在歐盟和美國,都只有幾家碳交易所。但是我們要辯證地看這個問題。當年中國不也是有四五十家期貨交易所嗎,最后都被合并或是關停了。最后只剩下三家期貨交易所。至于碳交易也可能是如此,現在大家對碳交易還不理解的情況下,如果有一些交易所在研發并推動這個事情未必不好,最后可能就是市場的自然形成,就出現了合并,這是市場的力量。
所以,問題的關鍵是不需要國家來指定,我反而覺得讓市場來選擇,市場可能會選擇某家期貨交易所,或是幾家交易所的合并體。
日報:照你這么說,大陸目前企業的減排目標并不明確,而且碳交易產品的產權也不明確,那么企業怎么還會有動力進行這種減排?就你所知,是哪些企業在進行碳減排交易?
李堅明:其實很少。業界有提及,很多是地方交易所跟某企業關系良好,就讓它們來幫襯一下。有時是企業有減排的額度,也會主動找上交易所,尋找交易對象。如果說看這些交易的規模,其實很小。這個市場目前是萌芽狀態。但是大陸市場可以發展很快。因為一旦有措施出臺,會被政府要求配合。所以一旦啟動,市場發展就會非?臁,F在只是怕還沒有出臺,所以大家還是觀望。
日報:有人建議說可以在兩岸四地聯合建立一個交易平臺,你是如何看這個問題的?
李堅明:我覺得未來是可以往這個方向做一些思考。的確,將來兩岸四地做一個碳交易的平臺,規模也是足夠的。當這個機制建立后,韓國、日本、東南亞也可能會加入,因為這個系統未來自然會吸引這些國家過來,從而推進國際的減碳行動。這種情況是有機會發生的。只是臺灣與大陸互動時,可能要小心,因為在臺灣內部還有許多關系要理順,它可能碰到一些問題就會往回縮。所以臺灣其實在這方面有點低調,當然這方面的對話也在進行中。
日報:其實我們留意到,港交所在2008年的時候,一直在推動碳金融,你覺得它有優勢嗎?
黃杰夫:中國各地都有自己的特點。就香港來說,我不好評價優勢劣勢問題,但是香港的法治基礎,透明的交易以及巨大的流動性,這些對于一個交易平臺和金融市場都是很重要的。
李堅明:香港的優勢是它的金融優勢。它本身是一個金融服務發達的地區,而碳交易其實是一種衍生金融產品形態。而你要交易這種商品,必須要思考,你要發展這種交易的活動,還是要做碳的管制。通常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地區要發展碳交易市場,是為了服務于它的碳活動管制。臺灣就是一個例子。
日報:到底碳交易市場還能發展多久?有人認為各國并不支持這個交易,還有人認為在2012年之后,如果各國就碳排放的前景與規劃沒有達成一個一致意見,這個市場可能不再如此受關注。
黃杰夫:不然。其實澳大利亞政府已經宣布要征收碳稅了。中國廣東等省已經開始碳交易市場設計。美國加州也說要做這樣的市場。
任何一個市場的開發都是需要時間的。從歐盟的情況來看,碳交易量從幾千萬噸發展到60億噸,也就是過去五年的時間。而且從我們交易所的持倉量來看,已經開始與原油交易打平了。上個月我們曾經創造了單日交易紀錄,一天交易了一億噸。從金額來看,每噸如果有20美元,那么一天就有20億美元。這還只是三五年的情況,所以這個規模是可觀的。
2012年結束之后,并不是碳市場的結束或是歐盟的承諾的結束,而這一期結束,還會有新的一期的計劃的開始。我個人認為,甚至像CDM這種機制,可能即使歐盟不在印度與中國延續CDM,還會去其他市場,比如東南亞及非洲做交易。因為歐盟會希望中國由自己來進行碳交易,而不是只做賣方。
日報:你曾經把碳交易與氣候惡化比喻成買保險,那么對于企業來說,它買這種保險的效益在哪?
黃杰夫:碳交易可以讓企業用一種較低成本來實現避險目標。比如在中國,“十二五”對企業有一個減排要求。如果市場上有一個價格與成本估值,我們的企業就可以在“十二五”規劃開始之初,就鎖定自己未來的風險。企業可以完全根據價格信號,在開頭時間,把未來要做的事情產生的風險進行對沖。假設企業未來可能需要增加碳排放,那么就需要去購買指標,進行風險對沖;如果我的企業未來可能實現碳減排,那么我可能會有富余的指標,企業也可以根據這個情況做相應的操作。
現在的關鍵是企業需要有這么一個金融市場,來提供這樣的對沖工具。有了這個工具,就跟匯率一樣。企業生產的洗衣機要賣給美國,對美元匯率就會非常敏感。但是現在美元與人民幣無法對沖,NDF沒有期貨交易量。而假如有這樣的金融市場,而且企業的出口量很大,完全可以通過金融市場把未來美元兌人民幣的風險進行對沖。現在現狀是什么呢?企業可能只能在廣交會上訂短期訂單,不敢訂更長的出口,再長,誰知道人民幣會升到什么地步?所以如果有這種金融對沖機制,企業就可以接訂單。碳交易也是如此,有助于企業以低成本去對沖風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