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于上7月29日發布的上半年全國電力供需分析報告稱,華能、大唐、華電、國電、中電投五大發電集團上半年火電生產虧損153.8億元,同比增虧95.2億元。中電聯還預測全國最高用電負荷將增長14%左右。盡管發改委今年4月上調了上網電價,但用電缺口和火電企業虧損額仍然在“同步擴大”。
據中電聯統計,上半年,華能、大唐、華電、國電、中電投五大發電集團電力業務合計虧損66.5億元,同比增虧50.9億元,其中,上半年火電生產企業虧損153.8億元,同比增虧95.2億元。
中電聯5月發布數據顯示,五大發電集團1-4月份火電生產虧損105.7億元。也就是說,4月份上網電價上調后,五大集團近兩月的火電生產仍然虧損近50億元。
火電企業的虧損與煤價上漲密不可分。
中國大唐集團湖南分公司一位相關人士表示,今年上半年,該公司虧損超過7億元;而目前虧損的趨勢還在持續,負債率由之前的80%上升至90%多。
中電聯報告指出,與各主要上下游行業相比,電力行業是其中效益水平最低、經營壓力最大的行業。電力行業實現的利潤總額不足煤炭開采洗選業、石油天然氣開采行業利潤的1/3;行業銷售利潤率為3.2%,僅為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平均銷售利潤率的一半左右。
中國政法大學教授劉紀鵬說:“上調電價為什么沒用?其根源在于體制機制痼疾,必須從根源上解決電價行政審批制,推動電價市場化改革!
招商證券日前也發布報告指出,電價改革是電力體制改革的核心,只有讓電價反映資源稀缺程度和市場供求關系,才能從根本上解決煤電價格矛盾。
中電聯的報告表示,近年來,“市場煤、計劃電”的體制性矛盾非常突出,自2003年以來,我國煤炭價格持續上漲,具有代表性的秦皇島山西優混5500大卡煤炭價格累計上漲幅度超過200%,而銷售電價漲幅還不到40%。因此中電聯建議,煤電聯動機制是國家采取市場手段理順煤電矛盾的重要措施,應落實并完善煤電聯動機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