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太陽能光伏產業提供大量輸出,但國內需求量卻偏低,導致市場一直受制于德國和意大利以及其他歐美市場制約。即使政府提撥補貼,業界也不看好。民營太陽能光伏企業盼有利可圖,而在政府遲遲不推出上網電價的情況下,3省份已各自為政,變相對政府主管部門施壓。
目前全球太陽能光伏市場需求得看德國和意大利的狀態需求,2010年全球170億瓦(17GWp)的裝機量中,此2國共計擁有70%市占率。2011年此2國對太陽能光伏產業的補貼政策有所調整,當下牽引全球太陽能產品價格,造成激烈漲幅。
2011年至今多晶矽價格下跌20%以上,矽片下跌30%,電池片也下跌30%左右,直到德國與意大利的政策確定,市場才又趨于穩定。
我國太陽能產業還停留在“只做不用”的窘境,盡管我國太陽能光伏企業占全球50%以上供給量,需求量卻不到全球5%。面對如此尷尬情形,市場一直希望政府能推出配套政策。
自2009年3月起,政府決定每年從財政提撥人民幣100億元作為補貼,協助設置太陽能屋頂和太陽能建筑等相關建設,并促進大陸太陽能光伏應用市場形成。
然業界人士認為此舉是杯水車薪,不愿積極響應。同時,政府提出的“金太陽”工程執行效果不佳,2010年第1期工程建設項目未達總規劃規模的一半,嚴重影響第2期項目。
目前國內太陽能光伏產業以民營企業為主流,必須有利可圖,裝機量才有可能增加。眼前“叫好不叫座”的主因,始終是削價競爭、補貼不足、收益不盡理想、投資主體缺乏積極性等,嚴重影響營收的老毛病。
根據目前人民幣15-18元/瓦總投資成本來計算,國家政策的補貼額度基本在人民幣7-8元/瓦,太陽能產業的資本回收期大約10-15年。就報酬率來看,投資太陽能光伏產業具有一定的經濟性,但短期內很難有出類拔萃的表現。
然就全球市場而言,太陽能產業的營利模式主要是依靠政府制定上網電價!捌絻r上網”是可期的未來,但在十二五期間實現的機率頗低,大陸企業必須仰賴政府補貼,才能賴以生存。
大陸政府遲遲未推出固定的上網電價標準,所以各個省份“各自為政”。江蘇祭出人民幣1.4元/度的上網電價方案,青海則是標榜人民幣1.15元/度,而山東也不落人后,日前公布該地區2011年投產電價為人民幣1.4元/千瓦時,2012年則是1.2元/千瓦時。
3個省份在不同時間點推出自己的上網電價方案,由此可見地方政府與中央的博弈關系。環球光伏網(GlobePV.com)援引某太陽能光伏企業資深主管觀點,各省推出各自的上網電價,可說是在對中央政府施壓。
若進度順利,政府很可能在2012年推出國家標準的上網電價規劃。我國太陽能光伏產業深具潛力,但若想快速發展,政府制定上網電價勢必是最關鍵的一步。
國家能源局計劃推出的《新能源十二五發展規劃》中,有可能將十二五期間的太陽能裝機目標提高至10GWp,至2020年太陽能裝機目標大幅上調到50GWp,年平均裝機量定為25GWp。然就眼前情況看來,600-1,000百萬瓦(MWp)很有可能是上限。
|